大家好,我是小康人寿审计责任人陈涛,很高兴通过“高管微课堂”向广大消费者进行“警惕‘保险欺诈’陷阱,共筑诚实守信环境”的风险提示。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寿险领域欺诈案件涉案金额同比增长18%,其中伪造健康证明、虚构保险事故等新型手段占比超四成,这些行为不仅推高运营成本,更威胁着千万家庭的保障安全。
一、触目惊心的寿险骗局
2024年,北京某小区"雨夜高坠谜案"极具警示意义。被保险人G某因投资失败伪造意外坠亡,企图骗取150万元理赔金。调查人员通过护栏高度测量、财务线索追踪,最终发现遗书证据戳破骗局。此案揭示自杀骗保的典型特征: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既往病史、利用时间差制造观察期外出险假象。
更值得警惕的是专业化犯罪链条。安徽亳州破获的"医生骗保案"中,主犯明某通过篡改体检报告、虚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两年内骗取12家寿险公司赔付金300万元。
二、逾越红线的惨痛代价
《保险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江苏泰州2025年破获的"保险从业者骗保案"中,查勘员孙某利用职务之便伪造8起死亡事故,涉案金额600万元,最终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这印证了《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威慑力—个人骗保超1万元即构成保险诈骗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徒刑。
青岛2023年曝光的"带病投保案"更具教育意义。李某在韩国确诊肺癌后隐瞒病史回国投保,企图骗取50万元重疾理赔。保险公司通过跨境就医记录核查识破骗局。
三、构建风险防控共同体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反欺诈防线。某寿险公司应用的"智能回溯系统",通过就医记录交叉验证、消费行为建模,2024年成功拦截2300余次可疑投保,减少损失1.2亿元。行业共建的"黑名单共享平台"已收录8.6万名高风险人员信息,实现跨机构风险预警。
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牢记三大准则:
1.投保时如实告知健康状况,不轻信"带病投保秘籍";
2.警惕"全额退保""高额返佣"等话术,通过公司官方正规渠道办理业务;
3.发现可疑线索立即拨打官方客户热线,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保险本是传递爱与责任的载体,欺诈行为却将其扭曲为逐利工具。唯有筑牢"技术防控+法律惩戒+公众教育"的三维防线,才能守护保险契约精神,让每一份保单都成为值得托付的生命承诺。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