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丨“高管微课堂”风险提示:警惕“高额收益”陷阱,守护个人资金安全
发布时间:2025-03-14

       大家好,我是小康人寿执行董事、首席投资官、财务负责人霍康,很高兴通过“高管微课堂”向广大消费者进行“警惕‘高额收益’陷阱,守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风险提示。

       近年来,投资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利用“高收益”“保本保息”等话术诱导投资者踏入陷阱,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

       一、高额收益骗局:披着“理财外衣”的犯罪
       (1)虚构项目,伪造资质
       诈骗团伙常以“养老理财”“黄金投资”等名义包装虚假项目,甚至伪造营业执照、办公场所营造正规假象。例如,2025年苏州某金店案例中,诈骗分子诱骗老人携带80万元“拆迁款”跨省购买黄金,实为洗钱工具。类似案件中,漳州某公司以送油米、组织旅游为诱饵,骗取70余名老人250余万元后卷款跑路。
       (2)利用权威背书,混淆视听
       非法集资活动常通过在高档场所举办推介会、邀请名人站台、展示虚假奖项等方式提升可信度。部分诈骗分子甚至冒充金融机构员工,利用保险公司收付费漏洞实施诈骗,直接侵害投保人利益。

       二、风险识别:守住“三不”原则
       (1)不轻信“无风险高收益”。任何投资均存在风险,承诺“保本保息”“年化收益超10%”的项目往往暗藏陷阱。
       (2)不参与非正规渠道交易。通过个人账户收款、要求现金交易或跨省操作等行为均属异常。
       (3)不泄露个人信息与账户权限。切勿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或授权陌生人操作投资账户

       三、防范建议:理性投资,筑牢防线
       (1)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投资前核实机构资质,可通过监管部门官网查询牌照信息。保险资产管理产品需符合监管备案要求,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2)强化家庭风险教育
       重点关注老年群体,提醒其警惕“亲情牌”营销。子女应主动了解父母投资动向,协助核查项目真实性。
       (3)及时举报异常线索
       若发现可疑人员以保险公司名义推销非备案产品,或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请立即拨打客服热线核实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投资安全无小事,守护资金需警钟长鸣。作为保险行业从业者,我们始终以客户利益为核心,严格管控风险,但也呼吁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远离“高额收益”诱惑,共同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