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宣传月丨以案说险,识别投保陷阱,守护财产安全
发布时间:2024-09-02

典型案例
       在“保险代理人”周某的诱导下,唐女士在把原有的保单提前解约后,用退保金在另外一家保险公司重新投保了一份新的保单。

案例分析
       根据《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年第9号)第二十三条规定:“银行保险机构不得进行欺诈、隐瞒或者误导性的宣传,不得作夸大产品收益或者服务权益、掩饰产品风险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保险代理人”周某对唐女士的诱导行为就属于退旧买新的销售误导。

风险提示
       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消费者,应当如何识别保险投保的“陷阱”呢?主要存在五类投保陷阱:
       陷阱一:“退旧买新或贷款投保”
       欺骗消费者通过已有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贷款或解约退保,再利用贷款金或退保金购买新的保单。
       危害:有可能要额外承担新保单的续期保费,加重个人经济负担,还要偿还贷款本息或承担退保损失。
       陷阱二:“带病投保”
       欺骗消费者说小毛小病也能正常投保,却在投保时故意阻碍消费者如实告知身体健康状况。
       危害:投保时未如实告知将影响消费者后续正常理赔。
       陷阱三:“随用随取”
       欺骗消费者说购买的保单可以根据个人资金需求,随时退保或部分领取而不用承担任何经济损失?
       危害:保单退保金额是按照保单的现金价值计算,不是所交保费;部分领取可能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陷阱四:“高息承诺”
       欺骗消费者说购买的保单年化收益能达到多少,又或者比银行存款高等等。
       危害:保险不是投资,“高息承诺”往往无法兑现。
       陷阱五:“包赔百病”
       欺骗消费者说购买的保单只要得病就能获得理赔金。
       危害:保险产品都有理赔限定条件或免责条款,并非得病即可理赔。
       所以大家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远离以上“陷阱”,守好自己的财产安全,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