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风险提示
CONSUMER RISK TIPS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
虚假宣传引诱。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
伪造材料骗贷。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
抽取高额分成。获取银行贷款后,不法分子抽取高额分成,将相关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背债人承担。
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
一是承担高额债务。背债人作为借款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偿还将面临催收、罚息,甚至被起诉。从实际案例看,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
二是个人信用受损。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
三是法律风险极高。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此提示:
一是提高风险意识。切记任何承诺以个人名义贷款,却声称“不用你还”的话术,本质都是骗局。面对“职业背债”这类看似轻松赚钱的“好事”,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铤而走险,贪小失大。
二是珍惜个人信用。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要合理规划收支,按时偿还各类债务,不随意为他人担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骗贷或信用卡套现。发现信用记录异常,及时联系金融机构核实处理。
三是审慎对待“代办”业务。在面临资金需求时,警惕非法中介虚假宣传,务必选择正规、可靠的渠道办理业务。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由他人“代办”业务,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在任何合同上签字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四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求助举报。目前,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正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依法严打骗取贷款、贷款诈骗等犯罪活动。如公众发现有人兜售“背债赚钱”门路,或身边有类似伪造材料、骗取贷款行为的,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及时向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一旦不慎卷入骗局,要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寻求法律帮助,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218403&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期,个别不法分子假冒在京某持牌金融机构,假借员工身份要求消费者在机构官方APP登记注册,再通过虚假宣传金融监管部门开展“国家补贴”政策将消费者引流至假网站和指定交流软件,有组织地向群聊成员宣传“签到兑换礼品”“免费领取普惠金”“投资亏损维权登记”等活动。不法分子鼓励群聊成员“拉人头”式发展新投资者,设置阶梯式奖励规则,诱导群聊成员认购所谓“官方”系列投资产品,承诺高额收益。上述行为具有快速吸收公众资金特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谨防“假冒金融机构类”集资诈骗。
1.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时刻牢记高回报伴随高风险,理性辨别“高额收益”“官方背景”等虚假投资项目,不盲目相信宣传炒作,不盲从参加“免费”活动,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
2.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购买金融产品。选择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购买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许可证相关信息(https://xkz.nfra.gov.cn/),通过“金融产品查询平台”(https://www.jrcpcx.cn/)查询产品相关信息。
3.选择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有关规定,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应保留好交易记录等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18041&itemId=1850
近期,非法“代理退保”黑灰产活动频繁,部分不法分子以“保险维权”等名义,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或举报保险机构进行退保并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篡改信息、伪造材料,不仅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威胁个人信息安全,挤占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也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典型案例:张女士于2018年在某寿险公司购买了一份重疾保障保额20万元的保险。2024年7月,张女士的一个“朋友”劝说其得重大疾病的概率很低,若委托“代理退保”可全额退回所交保费。张女士听信“朋友”教唆提供了保单、身份证复印件并支付了相应的“咨询费”。随后,该“朋友”通过捏造投诉理由、伪造投诉材料多次投诉向公司施压。经公司核实无合理有效证据,拒绝了全额退保诉求,最终以现金价值正常退保。
退保3个月后,张女士确诊乳腺癌需住院治疗。面对后续高额的化疗费用,张女士再次找到保险公司寻求理赔帮助,因该保单已退保无法享受重疾保障,张女士对自己“代理退保”行为懊悔不已。
非法“代理退保”黑灰产主要有以下常见套路:
一是虚假宣传诱导:以“全额退保”“免费咨询”“代理维权”等为幌子,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渠道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诱导其委托办理退保。
二是高额收费牟利:收取退保金额20% - 50%甚至更多的高额手续费,甚至还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他金融产品形成“连环套”,谋取更多非法利益。
三是伪造证据投诉:通过伪造证据、恶意投诉,胁迫消费者编造虚假理由等手段,干扰保险公司正常经营秩序。
四是切断沟通渠道:切断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直接沟通交流渠道,控制消费者的信息和决策。
非法“代理退保”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是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消费者被怂恿退保后丧失了风险保障,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等变化,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被拒保等风险。
二是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利用“信息阻断”骗取高额费用牟利,诱导消费者购买所谓“高收益”产品,截留侵占退保金,甚至以极端手段骚扰、恐吓、威胁消费者参与网络借贷、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
三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存在泄露消费者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隐私风险。
四是信用受损风险。存在消费者贷款逾期、保费断交等违约风险,形成征信不良记录,对消费者未来贷款、出行、就业、任职等产生不良影响。
五是法律风险。“代理退保”黑灰产教唆、指使、诱导消费者编造理由、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进行投诉、举报或诬告,使消费者面临较大法律风险。
湖南金融监管局提示保险消费者:
一是谨慎理性办理退保。消费者应对“代理退保”提高警惕,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防止上当受骗。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理性衡量是否有必要办理退保。
二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好个人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如遇不法分子窃取和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利用投诉和退保实施诈骗以及有 黑恶势力进行威胁、恐吓等,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是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消费者应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捏造歪曲事实。退保可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客服热线、网点柜面等渠道办理;保险合同纠纷可向 当地保险行业协会等组织申请调解,或依法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如保险公司涉嫌违反保险监管法律法规,可通过信函、来访等方式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反映。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branch/hunan/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18753&itemId=1480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新手段、新套路层出不穷。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金融产品、金融科技手段,以“稳赚不赔”“高额利息”等为诱饵,借助网络媒介的放大效应,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
涉金融投资类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贷款、征信类诈骗。诈骗分子冒充银行、电商客服或网贷平台工作人员,以个人征信出现问题为由建立联系。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方式发布“无抵押”“免征信”“放款快”等虚假网络贷款广告,引诱个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随后以个人征信出现问题需要修复征信、贷款审核为由要求个人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各种费用。收到个人转账后,诈骗分子以各种理由继续骗取钱财或直接消失不见。
二、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诈骗分子冒充投资导师、金融理财顾问将个人拉入“投资”群聊,通过发送投资成功假消息或“直播课”骗取个人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个人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特殊资源”“稳赚不赔”等诱骗个人参与投资。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个人加大资金投入,随后以“服务器异常”“操作失误导致账户冻结”等理由阻止提现,要求缴纳“保证金”“解冻金”等费用并迅速转移资金,造成个人大额财产损失。
三、“共享屏幕”类诈骗。诈骗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赠送礼品”等为借口,向个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诱导个人下载指定的聊天软件、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并让个人开启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诈骗分子“实时监控”个人手机、电脑屏幕,“指导”个人进行银行卡绑定、密码修改等操作,同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甚至直接远程控制个人手机,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四、假冒身份类诈骗。诈骗分子以“网店客服”“营销推广”“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个人,采集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利用“换脸”“拟声”等技术合成个人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其亲友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随后立即转移资金。
为保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反诈意识、提升反诈能力,湖南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群众:
一、不轻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对陌生来电、短信、网络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不轻信免费赠送、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不透露。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作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三、不转账。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在转账汇款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亲友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认真核对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四、速报警。群众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同时,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人员,避免再次受骗。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branch/hunan/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18752&itemId=1480
Risk Warning丨Case Study: How Foreign Nationals in China Can Steer Clear of "Illegal Financial" Activities
典型案例(Typical Case)
外籍来华人员Mark接到自称某保险公司“理财顾问”的中文电话,对方称其持有的年金保险“收益太低”,可协助退保并转投“高息理财项目”,年化收益达10%。Mark信以为真,退保后转款50万元至对方指定账户,后发现对方失联,资金无法追回。经查,该机构伪造保险公司资质,实为非法集资团伙。
Foreign national Mark in China received a call in Mandarin from a self-proclaimed "financial advisor" claiming to represent an insurance company. The caller asserted that Mark's annuity policy had "low returns" and offered to help surrender it to switch to a "high-yield investment program" promising 10% annual returns.
Believing the offer legitimate, Mark surrendered his policy and transferred 500,000 RMB to a designated account. The "advisor" subsequently became unreachable, and the funds were irretrievable.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e organization had forged insurance licenses and was operating as an illegal fundraising scheme.
风险场景(Risk Scenarios)
外籍来华人员在中国可能会遇到的涉嫌“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场景主要涉及换汇、高收益理财、网络博彩/配资、“代理维权”等。
1. 换汇:机场、酒店周边“黄牛”或微信群内所谓“高汇率”换汇,实为地下钱庄或诈骗。
2. 高收益理财:社交平台以“保本保息 20%”名义,诱导购买虚构的“境外保险”“对冲基金”。
3. 网络博彩/配资:APP 声称“炒外盘期货、稳赚不赔”,实为非法证券期货或电信诈骗。
4. “代理维权”:声称可代办退保、理赔并索赔高额补偿,实为套取保单、银行卡信息。
Foreign nationals in China may encounter the following telecom and online fraud schem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First,Fake "Police, Prosecutor, or Court" Scam.Scammers pose as immigration officers, customs officials, or police, falsely claiming the victim’s passport, insurance, or bank card is involved in a crime.They demand the download of "security software" (actually malware) or wire transfers to "safe accounts" for "investigation."
Then,Virtual Kidnapping Scam.Victims are threatened into isolating themselves (e.g., checking into a hotel) and cutting off contact.Scammers force them to record "hostage videos" to extort ransom from overseas family members.
After that,Fake Investment Scams."Financial gurus" on social media lure victims with "guaranteed high returns."After victims install fake trading apps, fraudsters manipulate fake profits before suddenly crashing accounts to steal funds.
Finally,Rental/Visa Phishing Scams.Scammers impersonate landlords, agents, or embassy staff, collecting deposits or fees before disappearing.
防骗指南(Fraud Prevention Guide)
1. 查验证照:任何保险、理财、证券、期货、放贷机构必须持有中国监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2. 核实身份:保险销售人员须持《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证》,可要求出示或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扫码验证。
3. 明显陷阱:凡是听到“高收益、零风险”“境外牌照”“先转钱再签合同”,立即停止交易。
4. 交易留痕:签订合同、录音录像(中国保险业已全面实施“双录”),并保存转账凭证。
在中国,任何要求“先转钱再处理”的电话都是诈骗!守住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就是守住您的保险保障。
How Foreign Nationals in China Can Steer Clear of "Illegal Financial" Activities?
Firstly, License Verification.All insurance, wealth management, securities, futures, and lending institutions must possess valid operating licenses issued by Chines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econdly,Identity Authentication.Insurance sales personnel must hold a "Insurance Sales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Always request to see this credential or verify it by scanning the QR code in the "Insurance Intermediary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
Thirdly,Red Flag Recognition.Immediately terminate any transaction that involves:Promises of "high returns with zero risk"、Claims of "overseas licenses"、Requests to "transfer money before signing contracts".
Fourthly,Transaction Documentation.Ensure proper contract signing procedures,Utilize audio-video recording (mandatory "dual recording" practice in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Retain all fund transfer receipts.
Remember:All financial services in China require official licensing. When uncertain about any financial product.Stay vigilant against illegal financial activities to safeguard your assets.
Risk Warning丨Case Study: How Foreign Nationals in China Can Identify and Prevent "Telecom and Internet" Fraud
典型案例(Typical Case)
外籍来华人员Helena接到“航空公司客服”来电,谎称其购买的航班延误,现在取消可获得保险理赔。Helena在诈骗份子诱导下,下载了远程控制 APP、填写了个人的银行卡号+验证码,随后又按指引共享屏幕并输入验证码,结果机票没改签成,卡内余额却被转走。这时,Helena突然想到反诈宣传,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于是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求助。
Foreign national Helena, while in China, received a call from a scammer posing as an "airline customer service agent." The caller falsely claimed that her booked flight was delayed and offered "insurance compensation" if she canceled the ticket.
Under the scammer’s guidance, Helena downloaded a remote-control APP,entered her bank card details and verification code,enabled screen sharing and input another verification code.Instead of getting a flight refund, she found her bank account emptied. Realizing she might have fallen victim to fraud, Helena immediately recalled anti-scam awareness tips and called the police for help.
风险场景(Risk Scenarios)
外籍来华人员在中国可能会遇到的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场景主要涉及假冒“公检法”、虚拟绑架、虚假投资理财、租房/签证钓鱼等。
1. 假冒“公检法”:来电自称“移民局”“海关”“公安局”,谎称护照、保单、银行卡涉案,要求下载“安全软件”或把钱转到“审查账户”。
2. 虚拟绑架:恐吓受害人外出开房、断联,拍“被绑架”视频,再向其海外亲属勒索赎金。
3. 虚假投资理财:社交平台“理财导师”声称“保本高收益”,诱导安装山寨 APP,后台操控涨跌,先小赚后爆仓。
4. 租房/签证钓鱼:冒充房东、中介、使领馆人员,先收定金再失联。
Foreign nationals in China may encounter the following telecom and online fraud schem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First,Fake "Police, Prosecutor, or Court" Scam.Scammers pose as immigration officers, customs officials, or police, falsely claiming the victim’s passport, insurance, or bank card is involved in a crime.They demand the download of "security software" (actually malware) or wire transfers to "safe accounts" for "investigation."
Then,Virtual Kidnapping Scam.Victims are threatened into isolating themselves (e.g., checking into a hotel) and cutting off contact.Scammers force them to record "hostage videos" to extort ransom from overseas family members.
After that,Fake Investment Scams."Financial gurus" on social media lure victims with "guaranteed high returns."After victims install fake trading apps, fraudsters manipulate fake profits before suddenly crashing accounts to steal funds.
Finally,Rental/Visa Phishing Scams.Scammers impersonate landlords, agents, or embassy staff, collecting deposits or fees before disappearing.
防骗指南(Fraud Prevention Guide)
一看:看短信、邮件、网址域名是否与官方一致(如公司官网后缀 .com.cn)。
二挂:凡提及转账、罚款、保证金,立即挂断。
三问:拨打保险公司官方 24 小时英文客服热线,或前往营业厅现场核实。
四留:保留通话录音、聊天截图、转账凭证,中国已全面推行保险销售“双录”。
五报:第一时间拨打 110 或 96110(国家反诈专线),同步联系开户银行止付。
在中国,任何要求“先转钱再处理”的电话都是诈骗!守住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就是守住您的保险保障。
How Foreign Nationals in China Can Identify and Prevent "Telecom and Internet" Fraud?
Firstly, Check.Examine SMS, emails, and website URLs to ensure they match official domains (e.g., company websites ending in .com.cn).
Secondly,Hang Up.Immediately end the call if the caller mentions transfers, fines, or security deposits.
Thirdly,Verify.Call the official twenty-four seven English customer service hotline of your insurance company, or visit a local branch to confirm.
Fourthly,Keep Records.Save call recordings, chat screenshots, and payment receipts. China mandates "dual recording" (audio + video) for insurance sales.
Fifthly,Report.Call 110 (police) or 96110 (National Anti-Fraud Hotline) immediately.Also contact your bank to freeze suspicious transactions.
Remember:Any call demanding payment upfront is a SCAM!Protect your personal & banking details to safeguard your insurance coverage.
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有以下“套路”:
一是混淆概念误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言语误差,如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替代“分期贷款”,有意误导或迷惑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完成线上签字或刷脸认证,签署网络贷款合同。过程中,不法机构或平台可能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窃取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转卖给其他机构用于诈骗等非法用途,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的风险。
二是不实承诺诱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欺诈性承诺、夸大效果、杜撰信息,如宣传“包过拿证”“政策即将变化”“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甚至承诺就业保障等,引诱、催促消费者报名并办理贷款。在合同中模糊内容表述或设置极为苛刻且仅利于机构或平台的条款,比如若退费必须扣除高额违约金等,增加解约成本。有些机构或平台实为“壳公司”,主要目的是骗取钱财,无法提供实质服务,甚至不断变换地址逃避监管或法律责任。消费者发现被骗后,往往因机构跑路导致维权困难。
三是隐瞒贷款实际成本。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只宣传较低的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不披露较高的实际利率、年化利率、综合借贷成本,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或者在宣传时模糊收费标准,故意隐瞒额外费用,实际操作中以“额外服务”“高端定制”、违约金等名义额外收费,导致实际支付的息费远超预期。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
一是宣传内容辨仔细。虚假宣传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高额收费陷阱。消费者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夸大其词或不切实际的虚假宣传。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高回报承诺、高薪酬待遇等宣传内容,应理性分析、多方查证,核实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拒绝各类话术套路诱惑。
二是机构资质需核实。在选择各类服务时,优先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或平台。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机构或平台业务资质,了解掌握其经营和服务范围,避免陷入不法机构或平台骗贷陷阱。
三是合同条款看清晰。签订合同前,需仔细考虑合同实质,辨别合同是贷款合同还是提供服务的一般民事合同,不轻信、不冲动,不在诱惑或催促下贸然签约。签订合同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警惕格式条款陷阱,重点关注合同中的收费标准、退款政策、服务内容、承诺保障等条款,不要忽略风险提示信息。若发现合同中有不合理条款或模糊表述,应要求机构进行解释,或者暂停合同签订事宜,充分考虑后再作决定。
四是个人信息要保密。在办理业务时,务必谨慎提供个人信息,保管好个人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避免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如果发现个人信息可能泄露,应及时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个人财产安全。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216973&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鱼目混珠,打着保险旗号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擦亮双眼,谨防各类非法保险陷阱。
陷阱一:假借保险之名 销售非保险产品
部分在职或已离职的保险销售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便利和消费者信任,假借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名义,混淆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概念,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非保险理财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严重违反保险行业监管法律法规。
陷阱二:伪造保险合同 涉嫌集资与诈骗
个别不法分子或不具备经营保险业务资质的经营主体,通过伪造保险公司印章、制作虚假保险合同等方式,以收取保费的名义骗取资金,兜售不受法律保护、无法获得正常理赔的“假保单”,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
陷阱三:安全统筹非保险 资金安全难保障
某些第三方公司以低价、赠礼、等同保险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机动车安全统筹”服务,此类机构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与消费者签订的“XX统筹”“XX互助”“XX联盟”等合同不是保险合同,如发生交通事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为防范保险领域非法金融活动,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北京金融监管局温馨提示:消费者购买产品,要牢记“三招”,辨保险真伪。
第一招:选渠道,辨公司产品
保险属于特许经营行业,未经依法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机构购买保险产品,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许可证信息查询页面(https://xkz.nfra.gov.cn),查询保险许可证、保险中介许可证,通过金融产品查询网站(https://www.jrcpcx.cn),查询正规保险产品信息。
第二招:防假冒,辨人员资质
消费者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接受保险产品推介时,要注意查验销售人员执业信息,可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也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务服务窗口(http://nfra.gjzwfw.gov.cn)查询其保险销售从业资格,切勿相信任何“代缴保费”服务,保费应直接支付至保险公司账户,切勿向个人账户或不明平台转账。
第三招:多留心,辨保单真假
投保完成后,消费者一定要留存好保险合同、保单等,可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进行保单核实,或通过中国银保信旗下的“金事通”APP查询名下保单信息,也可通过“中国银保信金融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的“扫码查验”服务功能,查验电子保单真伪。
广大群众如发现有机构或个人从事非法保险活动线索,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反映。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14108&itemId=1850
近年来,包括中学生、大学生、留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反诈意识薄弱,逐渐成为诈骗团伙的重点目标。正值“5·15”教育宣传节点,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提高学生群体反诈防骗能力,让青春少走弯路!
套路一:中学生警惕!二次元、追星社交暗藏诈骗危机
不法分子利用中学生群体对偶像文化、二次元文化的热爱,以“免费领取周边产品”“解锁隐藏内容”为噱头,引诱中学生加入QQ群、微信群等特定社交群体,并通过在群里营造“限时抢购低价物料”紧张情绪,骗取中学生支付所谓的“入场费”或“保证金”。不法分子甚至还会诱导中学生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恶意软件,通过控制手机账户向不法分子账户转账,谋取不正当利益。
套路二:大学生警惕!垫付资金的刷单兼职都是诈骗
不法分子以“轻松赚钱”“日结高薪”为幌子,吸引大学生参与刷单兼职。初期利用小额返利骗取大学生信任,随后以大额返利任务诱骗大学生垫付大额资金,并借“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退款、卷款跑路。个别大学生在筹集资金过程中,还存在向亲朋好友借款、向网贷平台借贷等情形,导致负债累累、征信受损等不良后果。
套路三:留学生警惕!伪造 “公检法” 身份的跨国骗局
不法分子假冒使领馆、公检法、金融监管等工作人员,谎称留学生“涉嫌洗钱”“签证异常”等,利用留学生孤身海外、心理脆弱的特点进行恐吓,要求其通过大额转账等方式证明其清白,并要求阻断其与外界沟通,防止相关部门及时阻止或追回。同时,在留学生切断联系过程中,不法分子还会趁机向其家属勒索“保释金”等,实施二次诈骗、引发二次损失。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青少年及家长:
一是核实对方身份及交易渠道,拒绝事先转账垫资。消费者购买文化产品时,务必选择官方平台或授权店铺,避免通过私人交易转账。通过正规平台寻找兼职,核查企业信用信息。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
二是切实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做到“三不”原则。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不轻易泄露证件、银行账户等隐私信息。同时,要定期修改互联网账号密码,在使用身份证复印件时注明用途。
三是提高反诈防骗意识,有情况及时同亲友、警方沟通确认。消费者要警惕“天降福利”,遇到“明星互动”“免费产品”等信息、链接,务必及时同官方核实;接到可疑电话后,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遇威胁或恐吓时,及时与家人、学校联系求助。
最后,若遭遇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报案,或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举报。让我们共同守护青春,远离诈骗陷阱!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08395&itemId=1850
案例:金融消费者张先生接到自称某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声称能帮他“全额退保”。正犹豫是否继续缴纳保费的张先生心动了,便按要求添加了对方微信,并提供了身份证号、保单信息、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随后,这位“客服”要求张先生签署一份“委托代理协议”,并以“中介服务费”为由,要求他向指定账户转账5000元。然而,张先生转账后并未收到任何退保款项,反而发现自己的保单被用于恶意投诉。
对此,上海金融监管局提示您:
一、看穿虚假宣传本质,警惕“代理退保”陷阱
非法金融中介通常以“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法律咨询专家”等名义伪装身份,以“无条件全额退保”“国家出台利好消费者的退保政策”“不成功不收费”等噱头和伪造的成功案例吸引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后获取信任,通过伪造证据、恶意投诉保险公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退保,并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或非法占有退保资金。金融消费者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失去保险保障、面临较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因提供虚假材料承担法律责任。金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认清“代理退保”欺诈本质,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办理保险业务,主动核实业务人员身份信息,避免在非正规渠道退保。
二、充分考虑自身需求,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非法金融中介在代理服务过程中,会向金融消费者索取大量个人信息,使金融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被滥用、账户资金被盗用等多重风险。金融消费者应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金融账户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防止被非法金融中介用于信用卡诈骗、网络贷款等非法金融活动。同时,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在购买保险产品以及决定退保时,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全面评估自身需求与风险,谨慎做出决策。
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规渠道理性维权
金融消费者如果因民事纠纷与保险公司发生争议,应采用正规的途径维权,避免代理人员借机牟利。金融消费者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官方投诉热线、邮寄信件等方式进行投诉,或联系专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还可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进行解决。此外,如果发现保险公司有违反监管法律、行政法规等行为,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反映。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https://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03938&itemId=998
近年来,非法金融活动形式日益多样,不法分子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科技、云养殖”等新型概念,吸引公众参与非法集资、网络诈骗、金融传销等活动。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认清非法金融“新变种”:
【花式“蹭热点”,炒作“元宇宙”】
随着元宇宙概念大火,一些不法分子花式蹭热点,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旗号,翻炒与元宇宙相关的游戏制作、虚拟现实等概念,或宣称“边玩游戏边赚钱”,诱骗公众通过兑换虚拟币、购买游戏装备等方式投资,或编织包装名目众多的高科技投资项目,公开虚假宣传高额收益,吸收公众资金,具有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以“云养”之名,行“非法”之实】
一些不法分子以“农业+科技”为噱头,打着“云养牛”“云种植”等发展农业产业的幌子,将正常的农产品种养、销售包装为投资融资活动。通过AI技术伪造养殖、种植的视频图片,虚构或夸大实际生产场景,以种养收益分红、农特产品返还等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不断扩充资金池,涉嫌非法集资、传销等多种犯罪行为。
非法金融虽形式多变、场景多变,但核心目标不变——就是套路你的钱!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做到“三步走”:一增意识、二认本质、三选渠道。
一是增强理性投资意识。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等投资项目冷静分析,对高额返利不动心、对宣传炒作不盲信、对熟人介绍不盲从,避免上当受骗。
二是认清非法集资本质。在投资前,要充分了解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潜在风险,切勿盲目跟风、追随热点,理性看待“区块链、元宇宙、云养殖”等新概念,不要被各类花样翻新的非法金融形式迷惑。
三是选择正规投资渠道。在投资时,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购买正规金融产品,注意核验机构和产品资质,可通过金融产品查询网站(https://www.jrcpcx.cn)、微信小程序以及手机app搜索“金融产品查询平台”进行金融产品信息查询,有效识别非法金融活动。
广大消费者如发现非法金融活动的线索,请及时保存证据,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00924&itemId=1850
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活动频发,部分中介机构以“低息快贷”“无条件放款”等为噱头,通过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诱导消费者陷入债务危机。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不法贷款中介,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套路一:虚假承诺诱签约。不法贷款中介宣称“银行内部渠道”“百分百放款”,利用消费者急需资金的心理,诱导其签订服务合同并支付高额“中介费”“手续费”。实际放款时,消费者却发现贷款条件与承诺严重不符,甚至因资质不符被拒贷,最终损失中介费用且未能获得贷款。
套路二:伪造材料骗贷款。部分中介为促成贷款,教唆消费者伪造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材料,谎称“包装资质可提高通过率”。消费者一旦使用虚假材料申请贷款,不仅面临贷款被拒风险,还可能因涉嫌骗贷承担法律责任,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套路三:捆绑收费藏陷阱。不法贷款中介以“快速审批”为由,要求消费者在放款前支付“保证金”“服务费”,或强制捆绑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作为放款条件。消费者若不仔细核对合同条款,极易被层层加码的隐形费用侵蚀实际到手资金,导致借贷成本远超预期。
套路四:泄露信息牟暴利。消费者在办理贷款过程中提交的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通讯录等敏感数据,可能被不法贷款中介倒卖给第三方机构,用于电话骚扰、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严重威胁消费者隐私与财产安全。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牢记“三核实”“五拒绝”,筑牢防线,远离不法贷款中介陷阱。
三核实:
一核实中介资质: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查询中介机构注册信息、经营范围等资质信息,核对其金融资质或者同金融机构签订的合同,确定其从事金融中介业务的合规性。
二核实贷款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重点关注贷款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确保与实际承诺一致。
三核实放款来源:要求中介明确贷款资金提供方是否为持牌金融机构,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借贷。
五拒绝:
一拒绝签订空白合同或内容模糊的协议,避免事后争议。
二拒绝口头承诺,要求中介将关键条款写入书面合同并签字盖章。
三拒绝向个人账户转账,所有费用支付均需通过正规对公渠道。
四拒绝接受捆绑销售,抵制强制购买无关产品或服务。
五拒绝泄露隐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定期修改账户密码。
若遭遇不法贷款中介诈骗,请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举报。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共同维护健康金融环境!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00925&itemId=1850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金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老年人对网络金融知识了解不深、风险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编织各种诈骗陷阱,实施网络金融诈骗。为维护老年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老年朋友:警惕数字新“骗局”,护好养老钱袋。
典型“骗局”一:“AI换脸冒充亲友”
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冒充老年人的亲友或熟人,通过视频通话、发送虚假视频信息等方式,以突发疾病、遭遇事故等各种理由谎称急需用钱,请求老年人给其借款或转账。由于视频中的画面与亲友极为相似,老年人往往难以辨别真假,在情感驱使下未核实便匆忙转账。一旦款项汇出,不法分子便销声匿迹。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老年消费者:AI换脸难分辨,亲友求助要核实。遇到亲友通过视频或信息求助转账时,务必通过多个渠道如拨打手机、当面沟通等核实对方身份,切勿轻易相信视频中的画面,更勿因一时情急而盲目转账汇款或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典型“骗局”二:“伪造虚拟货币投资方式”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新兴数字资产的好奇心理,打着“未来货币”“高额回报”的旗号,通过伪造交易平台、夸大收益数据等手段,让老年人误以为投资虚拟货币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老年人一旦投入资金,不法分子便操控市场,使“货币”价值暴跌,甚至关闭交易平台,卷款潜逃导致老年人血本无归。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老年消费者:虚拟货币风险高,谨慎投资莫上当。对于不熟悉的投资领域,一定要保持警惕,多做了解,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诱惑。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产品信息,远离那些承诺高额回报的虚拟货币陷阱。
典型“骗局”三:“冒充专家推荐投资”
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冒充金融专家或投资顾问,通过线上讲座、网络直播、网络论坛等形式,向老年人推荐所谓的“优质投资项目”,利用老年人对投资的渴望和专业知识的缺乏,诱骗其投入大量资金。然而,这些项目往往存在巨大风险,甚至根本就是骗局。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老年消费者:专家身份要核实,投资建议慎采纳。对于网络上的投资专家或金融顾问,要核实其身份和资质。同时,对于他们的投资建议,要保持谨慎态度,多方进行查证,切勿盲目跟风。
典型“骗局”四:“虚假养老项目众筹”
不法分子以“养老项目众筹”为名,通过社交媒体、网络众筹平台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宣称正在筹建高端养老院、智能养老社区等项目,承诺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后享有优先入住权或获得高额回报。然而,这些项目往往是虚构的,不法分子在骗取资金后便消失无踪。
北京金监管局提醒老年消费者:养老项目需谨慎,众筹投资有风险。对于养老项目的众筹活动,务必仔细核实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和风险提示,切勿轻易将资金投入未知的项目中。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200926&itemId=1850
近期,社会上一些不具备金融业务资质的经营主体,通过伪造许可证方式骗取公众信任,开展非法金融活动,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增强金融消费者对非法金融机构及非法金融活动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维护良好金融秩序,金融监管总局进行提示如下:
一、开展金融业务应严格依法持证经营。根据相关法律及《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1年第3号)的规定,许可证为金融监管总局(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授权的派出机构依法颁发的准许银行保险机构经营金融业务的法律文件,包括金融许可证、保险许可证及保险中介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银行保险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必须依法取得许可证,并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或相关网络平台进行公示。
二、充分利用官方渠道查询核实许可证信息。金融监管总局一直以来向社会公众全面依法披露所监管银行保险机构的许可证信息,消费者可登录总局许可证信息查询系统(网址:https://xkz.nfra.gov.cn/)进行信息核实,审慎判断相关经营主体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资质。查验后如仍存疑问的,可进一步向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或有关银行保险机构咨询。
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请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自觉抵制无资质或伪造资质经营主体,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伪造金融领域许可证行为涉嫌构成犯罪,如发现伪造许可证相关违法犯罪线索或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反映。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92058&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者申请高息过桥垫资,这种所谓的“重组”和“优化”不仅隐藏着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而且可能被诱骗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而触犯法律。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此类“债务重组”贷款中介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套路:
一、借新还旧。不法贷款中介以“债务优化”“帮助解决债务问题”等名义,为贷款偿还压力较大或已逾期的消费者推荐“无抵押信用贷款”,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并促成贷款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用于“置换”消费者原有贷款。贷款中介根据消费者征信情况收取高额手续费。
二、提供高息垫资,收取“砍头息”。不法贷款中介以帮助消费者“养好征信”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向其申请垫资,再帮消费者申请贷款偿还垫资。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首先收取一笔不菲的垫资费,促成贷款后再按放款额一定比例收取高额的服务费。
参与上述“债务重组”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以下风险:
一、高额息费导致的还款压力。不法中介为牟取利益,在诱导消费者“以贷还贷”或者使用其提供的过桥资金时往往从中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垫资过桥利息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债务重组”后的综合资金成本远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的息费水平,尤其是通过中介垫资再贷款偿还垫资的方式,不仅要承担垫资费,还要承担高额的服务费。消费者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借新还旧、高息过桥垫资等方式,不但不能真正缓解债务压力,还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更大还款压力的困境。
二、信息安全权被侵害。消费者在选择不法中介帮助贷款或提供垫资时,需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重要信息提供给对方。部分中介因管理不善或者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出售,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三、违约违法风险。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所谓“债务重组”的两种方式均涉及“倒贷”,消费者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将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配合不法中介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贷款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债务重组”可能带来的风险,切实增强防范意识。确有融资需求的,请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咨询,依据贷款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保护自身权益。
一、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虚假宣传和诱导。充分认识违规“倒贷”的风险和危害,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和误导,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债务重组”“债务优化”“免抵押担保”等贷款中介信息,避免陷入相关陷阱。
二、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不法贷款中介并非依法取得金融许可证的持牌金融机构,其从事的中介活动主要是了解贷款需求、编制材料、申请贷款的居间行为,并非贷款合同当事方。建议消费者合理评估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以积极申请无还本续贷,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如对有关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公布的热线等进行咨询核实。
三、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利用、买卖,以防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91636&itemId=915&generaltype=0
典型案例
人到中年的康女士以“不知道退保会有经济损失为由”向保险公司申请全额退保。但是,经核查,康女士在投保时,进行了保险销售可回溯录音录像(简称“双录”),在投保完成后保单犹豫期内,又成功接受了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康女士的投保过程不存在销售误导。后续,在保险公司的诚意感动下,康女士终于吐露了“真相”:康女士的行为原来是受人诱导,在接到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电话后,被告知自己购买的增额终身寿险收益不如理财产品,对方可以帮助自己全额退保、避免损失,并且提供更高收益的产品服务,这才有了上述的事件。
案例解析
“代理退保”是一种打着维权的幌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保障的违法行为,不仅存在会失去享受正常保险保障的风险,还存在收取高额手续费或遭受诈骗的风险,同时还伴随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甚至还可能涉及参与非法行为构成欺诈。
上述就是典型的“代理退保”案例。在非法获取到康女士的保单信息后,“代理人员”先冒充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取得康女士的信任;然后再以维护客户利益为由,向康女士表示其购买的保险产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问题,引起康女士的恐慌;随后,为了表达歉意,再提出愿意帮助康女士申请全额退保并重新办理新的产品;一旦康女士受到利益诱惑,“代理人员”将安排“服务人员”跟康女士见面签署所谓的退保申请材料,并收取20%-50%的“维权服务费”。此时,如若康女士不从,可能还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
“康小小”风险提示
在接到陌生电话,特别是自称“保险公司”的电话后,一定要认清来电号码。如若来电号码非保险公司的客服热线,即使对方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保单信息,也要立即挂断电话,并主动致电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核实确认,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天上不会掉馅饼”,保险的保障作用不可替代。消费者如有投资理财的需求,应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或理财产品,切记不可贪图高收益接受身份不明人员的怂恿。
消费者要依法维权,应通过当地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维权,或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切勿轻信“代理退保”,以免自身权益受损。
典型案例
安享晚年的刘大爷在不法分子的多次怂恿下,每天去健康理疗馆享受理疗服务,并免费赠送刘大爷各种小礼品。经过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刘大爷的信任,不法分子开始向刘大爷推荐“绿色养生”理疗产品,并称除了能够免费享受健康服务外,每年还可获得15%的利息。最终,不法分子成功骗取了刘大爷的养老金20万元。当刘大爷醒悟的时候,已经为之晚矣。
案例分析
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高度重视健康的心理,首先通过免费的健康服务或小礼品逐渐取得老年人的信任,然后再通过所谓的产品或项目诱骗老年人的钱财。这种行为不仅骗取了老年人的养老钱,还对老年人身心和情感造成严重伤害。
“康小小”风险提示
老年人要擦亮双眼,提高防范诈骗意识。不要轻信任何高收益回报项目。要谨慎对待大额投资项目,投资前要跟家人商量或专业人士咨询后再决定,不给不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同时,老年人要牢记“三个切莫”。切莫贪图小恩小惠,警惕虚假金融产品宣传;切莫相信一夜暴富,防范非法集资和投资陷阱;切莫疏于与家人沟通,遇事多与家人商量,有疑问及时向子女求助,识别金融骗局,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案例:近日,王女士在购买车辆保险的过程中,一名自称为“中间代理人”的胡某主动与其联系,告知可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仅需300元手续费即可在投保当日收到电子保单。胡某承诺提供免费理赔咨询等多项增值服务,并将以往客户的聊天截图整理发给王女士,逐步取得王女士的信任。然而,在王女士支付费用后,保单却迟迟未出,且胡某也突然失联,万分焦急的王女士遂向保险公司寻求帮助。保险公司了解详情后,指导王女士通过正规渠道成功购买车险并出单,同时指导王女士报警。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示您,购买保险产品时务必注意以下三点:
一、警惕非法代理陷阱,核实身份是关键
《保险法》明确规定,从事保险代理或经纪业务必须获得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相应许可证。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代理服务时,务必要求中介机构出示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及保险代理或经纪业务许可证,或自行通过监管部门官方网站验证其保险代理资质。切勿轻信口头承诺,确保代理方的身份与资质真实可靠。
二、审慎确认支付对象,保障资金安全
消费者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购买保险产品时,应通过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的官网、官方APP等渠道购买,并在付款前仔细核对收款方信息。如有疑问可直接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户服务热线查询,避免将资金误转给未经授权的第三方。切勿轻信非正规的网络链接,切实保障自身资金安全。
三、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多渠道化解纠纷
当发生保险纠纷时,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公布的官方维权热线或服务渠道反映诉求,也可以选择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理性解决消费争议。如发现财产、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受到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81741&itemId=998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在通过网络贷款时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案例一】王某在刷短视频时发现一则宣称“无手续费”“无其他任何费用”的借贷广告,遂点击链接并根据页面提示下载了某网络贷款APP。注册登记并填写个人信息后,王某借到了款,但经仔细核对还款明细后,发现账单后另附有一张担保费用账单,自己实际借款成本远高于预期,才明白该网络贷款平台通过暗含的担保合同变相提高了实际借款成本。
【案例二】陈某没有经受住一则网络贷款广告的低息诱惑,觉得按时还款不成问题,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非理性借贷,没想到还款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陈某在申请网络贷款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导致其接收到大量网络贷款广告。在短期无法偿清债务的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陈某随即向其他若干个网络贷款APP借款还贷,最终导致债务发生“滚雪球”效应,形成巨额借款。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套路”,关注以下风险:
一、模糊利息费用。以“免息”“低息”等说辞营销宣传,吸引潜在消费者借款,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除了案例一的模式以外,还有另行签订合同,要求消费者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保证金”,变相收取“砍头息”;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销售,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且提前还款不退还订购费用;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引发消费者债务逾期,产生“罚息”。
二、泄露个人信息。在获取消费者相关信息后,将消费者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产业链”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使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
三、诱导过度借贷。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以贷还贷,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使消费者债台高筑,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办理借款业务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借款条件,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理性消费,合理借贷,维护个人良好信用。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80374&itemId=1850
案例:借款人王女士因资金需要,通过某网络中介平台申请线上贷款9000元,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借款年利率为7.6%,未了解贷款详情的王女士与网络中介平台额外签署了委托合同。不料,王女士在还款时发现借款综合成本包含了利息374.79元及融资担保费1465.56元,含融资担保费在内的年化综合融资成本高达35.99%。网络中介平台通过收取额外的服务费、担保费、咨询费等形式,大幅提高了王女士的综合融资成本,使其承担了较大的还款压力。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示您:
一、官方渠道核实,警惕停售陷阱
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充分考虑商品或服务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学会适度消费,审慎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合理规划消费预算。金融消费者要从实际出发,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理性消费,合理借贷,切勿过度借贷、过分依赖借贷消费,确保债务负担在可控范围内。坚持做到“三不”:不冲动消费、不过度超前消费、不过分依赖借贷消费。
二、审慎借贷,勿信非正规渠道的“网络信贷类产品”
金融消费者收到来源不明的短信或接到陌生来电时应保持警惕,切勿盲目回复短信、点击链接或添加好友,不要轻信网络上以“免息”“低息”等说辞的营销宣传,不轻易另行签订额外合同。如有融资需求,应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注重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要充分了解意向贷款产品的具体信息,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全面掌握贷款条件、还款方式、综合息费成本、违约责任等内容,并结合个人的收入流水、资产状况、负债能力等因素,审慎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此外,对于小微企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实施“融资畅通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支持上海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鼓励辖内金融机构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最大限度减费让利于民,帮助小微企业畅通融资渠道,扩容普惠型贷款规模。
三、合理维权,警惕金融领域的“非法代理”
金融消费者如在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时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应选择正规渠道依法维权,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提出合理诉求,确保维权的合法性及有效性。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避免陷入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和法律风险陷阱。金融消费者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81742&itemId=998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于银行积分兑换的关注,实施以“积分清零”为噱头的诈骗,侵害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请您慧眼识诈,谨防“积分清零”骗局。
圈套第一步:伪造清零通知,制造紧迫假象。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伪造银行短信、邮件或电话,冒充银行客服人员,向消费者发送“积分到期清零”的虚假信息,制造时间紧迫的假象,诱导消费者尽快兑换。
圈套第二步:嵌入钓鱼链接,窃取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常会在虚假通知中嵌入一个看似正规的积分兑换网址链接,一旦消费者点击,会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以完成所谓的“积分兑换”,实则窃取消费者的个人账户信息。
圈套第三步:提示兑换成功,盗取账户资金。不法分子为了增加诈骗的迷惑性,还会在钓鱼网站伪造积分兑换成功的提示信息,让消费者误以为已经成功兑换了礼品或现金,从而放松警惕。实际上受害消费者的账户资金可能已被盗取或面临其他风险。
为维护您的资金安全,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奏响防范四部曲,远离“积分清零”骗局!
辨真伪。消费者应仔细甄别信息来源,切勿轻信非正规金融机构官方渠道发布的积分清零通知,盲目操作落入诈骗陷阱。面对积分兑换或清零提醒,应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热线、官方网站或APP等正规渠道进行核实,确认积分状态及兑换活动详情,确保积分兑换操作真实安全,有效防范诈骗风险。
护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防范“积分清零”骗局的关键。不轻信陌生短信、不点击不明链接,坚决不向任何人泄露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以及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重要信息。对于任何以积分清零为由诱导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都要坚决拒绝,避免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速挂失。如果不幸遭遇“积分清零”骗局,消费者切忌自乱阵脚,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行动,第一时间联系发卡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营业网点,及时将银行卡挂失止付,以阻止不法分子进一步盗取资金。
勇维权。一旦发现被骗,消费者应寻求正确的求助渠道,务必妥善保存所有被骗证据,如短信、邮件、通话录音等,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78013&itemId=1850
“即将停售,绝版抢购”“停售倒计时,错过不再有”......一些销售人员以“停售”为名,进行虚假饥饿营销,极易引发消费者误解、冲动购买,进而引发消费投诉纠纷。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炒停售”保险有套路,理性消费多警惕。
套路一:虚构停售信息。一些销售人员通过社交媒体、电话推销等渠道散布虚假消息,谎称某款保险产品“即将停售”,制造“错过即无”的紧迫感,误导消费者认为是最后时机而冲动购买。
套路二:夸大产品保障。一些销售人员夸大所谓“停售”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预期收益,甚至编造不存在的保障功能,声称停售后将无法享受同等保障,诱导消费者进行非理性投资。
套路三:伪造官方文件。为了增加“可信度”,一些销售人员还可能伪造保险公司文件、公告或邮件,假借保险公司官方名义声称某款产品即将全面停售,以此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消费者:理性判断勿冲动,警惕“炒停售”保险陷阱。
一、官方渠道核实,警惕停售陷阱
面对“炒停售”保险等类似宣传时,消费者应保持冷静,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验证信息真伪,核实保险产品是否真的即将停售,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停售信息或文件,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而做出冲动决策,导致最终上当受骗。
二、仔细阅读合同,理性判断选择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前,务必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了解产品的保费缴纳、保障范围、理赔条件、除外责任等关键信息,比较不同产品优劣势,评估自身需求与产品特性是否匹配,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性选择。
三、及时留存证据,维护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应注意及时留存与销售人员沟通记录、产品宣传资料、购买凭证等相关证据。一旦发现自己遭受“炒停售”保险陷阱,可向保险公司、监管部门举报,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金融素养,远离保险欺诈风险。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78730&itemId=1850
原始股是指企业在上市之前发行的股票。近年来,原始股骗局层出不穷,甚至各种传销组织也假借原始股行骗,不法分子精心设计多种诈骗套路,导致众多消费者陷入财务困境。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擦亮慧眼,谨防“原始股”骗局。
套路一:购买产品送股份。不法分子夸大产品功效和公司未来前景,诱使消费者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公司产品以获得公司即将上市的“原始股”。然而,这些“原始股”往往只是空头支票,甚至公司本身都是虚构的,消费者最终不仅无法获得股票收益,还损失原始本金。
套路二:饥饿营销乱挂牌。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散布公司即将上市或正在进行私募融资的虚假信息,通过挂牌“新四板”、限量发售等手段诱导投资者抢购“原始股”。然而,这些所谓的“原始股”往往价格虚高,且公司上市遥遥无期,投资资金极易被套牢。
套路三:传销团伙行诈骗。不法分子以传销模式组织销售“原始股”,通过发展下线获取高额提成,如利用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传播,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更多人加入。然而,这个庞大的诈骗网络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迅速崩塌,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还可能造成消费者家庭关系破裂。
套路四:海外挂牌连环骗。不法分子谎称公司在海外挂牌上市,通过伪造海外注册文件、发布虚假财报等手段,营造出公司实力雄厚的假象。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购买所谓的“海外原始股”,结果却发现这些股票根本无法流通。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做到一“清”二“白”三“看”四“问”,远离“原始股”骗局,守护“钱袋子”安全。
一“清”: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原始股交易规则、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特点,并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
二“白”:一是明白“原始股”并非稳赚不赔的捷径,切勿轻信虚假宣传和夸大承诺;二是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度警惕突如其来的“原始股”致富机会。
三“看”:一看公司资质与实力,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公司注册信息、经营状况等;二看“原始股”发行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三看投资协议与合同条款是否明确清晰,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四“问”:一问自己是否了解投资项目并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二问专业人士对投资项目的看法和建议;三问相关部门对投资公司的监管情况,待了解详情后再作投资决定;四问一旦遭遇“原始股”诈骗怎样维权,应当注意留存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79412&itemId=1850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快速翻新,迷惑性不断增强,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花样翻新的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航班延误退费”“赠送礼品”等为借口,向个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诱导消费者下载指定的聊天软件、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并让个人开启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不法分子“实时监控”消费者手机、电脑屏幕,“指导”消费者进行银行卡绑定、密码修改等操作,同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二、“AI换脸拟声”类诈骗。不法分子以“网店客服”“营销推广”“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消费者,采集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利用“换脸”“拟声”等技术合成消费者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其亲友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随后立即转移资金。此外,不法分子还可能对明星、专家、执法人员等音视频进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传播虚假消息,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三、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等概念,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吸引群众关注。并将个人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个人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特殊资源”等诱骗个人参与投资,引导个人在伪造或仿冒的投资平台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个人加大资金投入,随后迅速转移资金。
四、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不法分子在网络游戏或社交平台中发布虚假的游戏账号、装备、点卡买卖信息,以“低价出售”“高价收购”为噱头,吸引游戏玩家关注。对想低价购买游戏产品的玩家,不法分子诱导其绕过正规游戏交易平台与其进行线下交易,当玩家支付钱款后,不法分子便消失无踪;对想高价出售游戏产品的玩家,不法分子诱骗其登录虚假交易网站进行交易,并以各种理由要求玩家先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费用才可“提现”,并不断要求玩家充值更多金额,随后迅速转移资金。
诈骗形式不断演变翻新,伪装性越来越强,群众稍有不慎便遭受经济损失。为保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反诈意识、提升反诈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群众:
一、不盲目不轻信,不贪小利防骗局。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对退还费用、礼品赠送、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保持警惕,避免贪图小便宜,遭受大损失。避免盲目跟风或投机心理,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轻信“稳赚不赔”或“保本高收益”等说辞。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提升识骗防骗能力,谨防财产遭受损失。
二、拒绝“共享屏幕”,保护信息防泄露。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三、转账汇款严把关,谨慎操作护财产。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防范资金被骗风险。在接到涉及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在转账汇款前,务必认真核对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四、正规渠道保权益,遭遇诈骗速报警。群众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同时,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人员,避免再次受骗。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71566&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年来,诈骗分子往往通过开设虚假网站、电话、短信等途径,以“无抵押贷款”“低息贷款”“免息贷款”为诱饵,吸引金融消费者下载虚假贷款APP或者点击登录虚假贷款网址,待金融消费者与其联系后,谎称可以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贷款。诈骗分子取得金融消费者信任后,诱骗其预付利息、保证金、保险费等费用,从而达到诈骗目的,侵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类诈骗一般金额较大,金融消费者一旦上当受骗,将面临较大损失,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现提示:
一、面对“馅饼”,多想一想。虚假贷款诈骗中,诈骗分子一般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如看到类似“无担保”、“秒到账”、“利率超低”、“不看征信”等的贷款广告,一定要提高警惕。
二、办理过程,多留心眼。建议广大消费者办理贷款一定要去正规的金融机构,通过正规的平台,并且在办理贷款之前了解清楚全部的流程和利率等情况。虚假贷款诈骗中,诈骗分子会引诱消费者添加其联系方式或者回复信息,在放款之前要求缴纳一系列如“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的情况,此时一定要多留心眼,这通常是诈骗。
三、个人信息,加强保护。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保护好个人信息,不泄露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手机号以及手机验证码等。
四、如遇诈骗,冷静处理。如果发现自己被诈骗,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将相关情况或收集到的材料递交警方协助调查。同时前往银行网点或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寻求冻结卡片等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hunan/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77295&itemId=1480
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理财意识和避险意识日益提升,保险需求也逐年增强。目前市场上保险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成为消费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理性保险意识,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对保险产品适当性提出要求,明确了谁能销售保险产品、如何销售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和保险消费者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各自要履行哪些义务,从前端对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实现源头治理,更好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提醒金融消费者掌握理性投保的五个要点,增强个人合法权益保护意识。
一是选择正规机构渠道,按实际需求和能力投保。要选择正规渠道和保险机构,结合自身实际保险需求、风险特征、保险费承担能力、已购买同类保险的情况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种类、保费保障额度,避免因无力缴纳保费导致保单终止损失。
二是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清楚理解产品信息。要认真读懂保险合同中的保障范围、责任免除、保费缴纳、保险金赔付、犹豫期、退保损失、风险告知等重要条款,明确理解相关内容后再签字确认投保。
三是如实填写投保信息,配合做好录音录像。要以诚信原则认真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如实填写投保单中的各项内容,积极配合保险机构做好销售行为可回溯录音录像,重视保险公司的回访,如实告知相关情况。
四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确保亲自签字确认。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和签字授权,注意保护好重要证件、身份信息、电话住址、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敏感隐私信息。
五是警惕“代理维权”风险,树立依法理性维权意识。要通过正规渠道合法维权,发生纠纷时可通过保险公司、保险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正规渠道处理,或依法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不可提供虚假信息或捏造歪曲事实,避免遭受失去正常保险保障、资金信用受损、遭受诈骗及法律风险。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hunan/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55161&itemId=1480
近期,有诈骗团伙虚假宣传贷款购买货车“零首付”,借助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心理,在网上发布“高薪招聘”“实习”等虚假信息,如成立空壳货运公司,用精编的话术诱导应聘司机申请贷款购车“入职”或缴纳加盟费,应聘司机提车后却遭遇接活难、退车难、退款难,最终未获得预期收入却背负大额债务。类似骗局还有假借招聘之名诱骗求职者以职位需要、培训费、材料费、保证金等名目收取各类费用,甚至诱导求职者通过贷款平台贷款支付相关费用。在此提醒包括求职者在内的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审慎决定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信息发布平台、企业官网、社交媒体等多方面途径对招聘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拒绝各类广告话术诱惑,对超出合理范围的高薪酬待遇、高回报承诺、贷款购买货车“零首付”等保持警惕。审慎评估自身还贷能力,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
二是订立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辨别合同实质,区分借款合同以及租赁、买卖等一般民事合同,认真、完整阅读包括权利义务、应付费用、还款要求、违约责任等在内的所有条款,充分了解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警惕不断花样翻新的格式条款陷阱,不在他人的诱惑或催促下贸然签订合同,不随意授权他人代为办理,防止误签、误贷等导致财产损失。
三是办理贷款前要确认贷款机构是否具备放贷资质。银行保险机构应具备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的相关许可证,消费者可通过金融监管总局金融许可证信息系统查询相关许可证信息。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应具备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发放的经营许可证或者认可的业务资质,且在经依法批准的区域范围内开展业务。消费者应关注相关机构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明确的业务范围,避免从不具备放贷资质的机构办理贷款或者具备资质的机构超经营范围办理贷款。在接到金融机构信贷审核电话时,如实回答问题,避免在他人诱导下提供不实信息。
四是使用互联网网站、应用程序、小程序及其他线上平台时应谨慎操作。使用互联网平台贷款时应认真阅读页面上的提示内容,明确相关法律后果,审慎进行人脸识别或电子签名。在使用电子平台购物或进行其他操作时,留意默认勾选选项,不轻易勾选“领取保障”“自动续费”等选项,避免因为一时大意而开通平台关联的贷款业务。
五是警惕“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词汇和宣传套路。注意识别非法金融广告,警惕不当诱导,拒绝过度负债,培养理性消费观念。贷款合同签订后,应当珍惜个人信用,按时依约还款。
消费者如发现涉嫌诈骗犯罪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等报案或者反映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63271&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年来,以“减免债务”“代理退保”为代表的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持续蔓延,有的已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利益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依法理性维权。
“代理维权”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宣传信息夸张不实。不法分子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发布信息,声称可以“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为宣传噱头,虚构成功案例,诱导消费者。
二、牟利方式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常以各类“咨询公司”为伪装,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维权提成、手续费、咨询费。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还要求消费者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交其“保管”,以便其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牟利、截留维权退还资金,甚至擅自代消费者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等套取资金。
三、“维权手段”涉嫌违法违规。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或以消费者名义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如编造误导销售、暴力催收等情节,虚假报警谎称身份证丢失被冒名开卡或信用卡被盗刷等。
“代理维权”乱象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以下风险:
一、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消费者一旦签署所谓的“代理维权”协议,不但需支付高额维权费用,还有可能被非法侵占维权退还资金,甚至被套取贷款、信用卡资金,将面临资金损失。
二、面临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后,可能面临信息被泄露倒卖风险。消费者如想终止“代理维权”,不法分子可能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消费者及亲友进行骚扰恐吓,干扰消费者正常生活。
三、面临法律责任风险。不法分子诱导消费者采用涉嫌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维权,甚至被诱导参与非法集资等,消费者一旦听信教唆,可能被卷入报假警、伪造证据资料、敲诈勒索等违法违规行为。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理性选择适当产品和服务。请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勿受“更高收益”“全额退保”等诱惑,购买或换购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产生不必要纠纷。
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请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受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避免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三、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61686&itemId=915
近年来,部分金融消费者通过不法金融中介办理相关业务,其知情权、财产安全权、信息安全权等合法权益遭到严重侵害。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其对不法金融中介的鉴别能力,防范陷入不法金融中介陷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示:
一、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理念
金融消费者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理念,合理规划支出,量力而行,切莫盲目消费、跟风消费。要慎重使用借贷产品,切忌过度负债,否则一旦出现债务危机,不仅会影响个人征信,还会使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陷入泥潭。
二、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
金融消费者申请贷款业务时,应选择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金融许可证的金融机构,可通过金融管理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渠道咨询核实金融机构资质。要坚守诚信理念,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资料。要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不法分子的不实宣传,坚决抵制扰乱金融秩序行为,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三、充分了解贷款产品信息
金融消费者要充分了解意向贷款产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全面掌握贷款条件、还款方式、综合息费成本、违约责任等内容,并结合个人的收入流水、资产状况、负债能力等因素,审慎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
四、注重保护个人信息
金融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信息,不随意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五、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维权
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纠纷,倡导首先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商。若协商不成,建议通过调解方式、向金融管理部门投诉或司法途径解决。若发现金融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可向金融管理部门反映,需提供身份证明及相应的事实和证据。若发现自己陷入不法金融中介陷阱,应注意保存证据并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要通过正规渠道维权,维权过程要依法依规,切忌通过非法职业代理进行维权,以免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经济损失等风险。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58564&itemId=998
案例:近期,吕先生向保险公司反映,称自己退保的钱迟迟没有到账。经核实,吕先生为帮朋友开票,投保时将其朋友公司作为投保人。办理完退保手续后,发现退保只能将钱退给投保人,却不料其朋友不愿配合退保,最终吕先生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此事。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示您,购买保险产品务必注意以下三点。
一、谨慎选择投保人身份,投保切忌“讲人情”
根据《保险法》相关规定,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栏填写的内容,将决定此人在保险合同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在投保时,消费者务必选择正确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以免发生案例类似纠纷。
二、妥善保管保险合同,材料切忌“随手丢”
保险合同是保险权益的重要凭证,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后要妥善保管合同,以便在发生保险事故或退保时能够提供有效的证据。此外,消费者还要重点关注保险合同中退保、续保等保险责任条款,以及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三、高效化解合同纠纷,维权切忌“乱投医”
在保险纠纷发生时,金融消费者切忌轻信“代理维权”误导,应尽快与保险公司直接沟通,主动说明真实情况及合理诉求,确保高效化解。当保险纠纷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可向专门的金融消费纠纷调解机构申请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依规求偿。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55256&itemId=998
案例:王阿姨接到自称为“百亿补贴”客服的电话,称其由于参与了“百亿补贴”理财活动,后续每月将自动扣除相应费用。为避免扣费,王阿姨听信该“客服”,并在对方“指导”下下载了一款屏幕共享软件,且将银行账户、密码、身份证号等信息全部告知该“客服”,操作不久后便陆续收到扣款短信。经联系银行询问,王阿姨才得知遭遇了电信诈骗。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示您:
一、陌生来电勿轻信,官方渠道先核实
当前,各家金融机构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名称、产品结构也是“百花齐放”,客户在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务必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官网、官方APP等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在投资了理财产品,或参加了某金融机构的理财沟通会后,如有任何疑问,应第一时间拨打正规金融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确认产品详细信息,不要轻信任何陌生来电。
二、“共享屏幕”有风险,可疑软件勿下载
金融消费者接到陌生来电提出的“共享屏幕”请求时,务必提高警惕,“共享屏幕”存在一定风险,不法分子可通过“共享屏幕”获取客户脸部信息、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及密码等个人重要信息。当对方要求添加私人社交账号或下载各类远程视频共享软件等操作时,一定要果断拒绝,避免成为新型诈骗的“中招者”。
三、个人信息勿泄露,安全意识存心头
金融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务必保护好银行卡号、身份证号、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给他人,也不要在社交平台中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常常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定期更新用户名及密码,切实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55255&itemId=998
近年来,市场上存在不法分子假借“政策项目扶持”“安心健康养老”等热点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利用“高收益、低门槛、零风险”等噱头诱惑消费者投资,致使广大金融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严重威胁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您:高息稳赚多骗局,非法集资当远离,防骗意识常在心。
一、对高收益低风险说不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法分子往往会抛出“高收益率、零投资风险、定期返点、机会难得”等条件作为诱饵,吸引想要获取高额收益而金融知识储备又相对不足的消费者购买,致使其上当受骗。广大金融消费者如果遇到了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一定不能冒进,谨记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切莫被赌徒心理冲昏头脑,要三思而慎行。
二、对来路不明的投资说不
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发行金融产品的机构有没有相关金融牌照、产品是否有备案或者编号、人员是否有资质,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官方渠道或权威代理渠道购买相关金融产品。对于来路不明、营业证件不全、实体项目模糊的投资项目,一定要避而远之。另一方面,不要轻信所谓“熟人”的口头宣传和承诺,特别是听到“高息保本、稳赚不赔、熟人优惠”等诱惑性的词汇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选择金融产品时不可盲目从众、人云易云,要保持清醒,不要眼红“托儿”承诺的虚假收益。
三、老年群体多当心
老年群体一直是非法集资团体的重点诈骗对象,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金融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薄弱等特征,抓住老年人希望通过投资减轻子女赡养负担、渴求舒适养老环境的心理,设计相应套路坑骗广大老年朋友的辛苦钱。老年朋友要提高风险防骗意识,不盲从、不听信来路不明的投资宣传,购买金融产品时,一定要征求子女与专业人士的意见再进行决策,时刻保持警惕,远离非法集资,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血汗钱”。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55191&itemId=1850
当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也给网络诈骗带来可乘之机。如不法分子通过面部替换、语音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新型诈骗手段,维护个人及家庭财产安全。
利用AI新型技术实施诈骗主要有“拟声”“换脸”两种手段,即通过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进而诈骗钱财。不法分子通常先以“网店客服”“营销推广”“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联系消费者,采集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再利用“拟声”“换脸”等技术合成消费者虚假音频或视频、图像,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其亲友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随后立即转移资金。此外,不法分子还可能对明星、专家、官员等音视频进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传播虚假消息,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此类诈骗手段迷惑性、隐蔽性较强,诈骗金额较高,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一、网络渠道“眼见”不一定为实。“拟声”“换脸”等合成技术的一大特点即“以假乱真”,不法分子可利用此类技术轻易伪装成他人,并通过快速筛选目标人群、定制化诈骗脚本,精准实施诈骗。因此,在涉及资金往来时,一个“声音很熟的电话”、一段“貌似熟人的视频”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二、转账汇款务必核验对方身份。面对自称“熟人”“领导”等通过社交软件、电话等以各种理由诱导汇款,务必核验对方身份。如可在沟通过程中提问仅双方知晓的问题,也可利用其他通讯方式或见面核实,或向对方的朋友、家人验明身份和情况。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应尽量避免转账操作。
三、保护好照片、声音等个人信息。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尽量避免在互联网过多暴露个人照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不贪图方便把身份证、银行卡照片等直接存放在手机内。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应注意保存证据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31422&itemId=915
“飞单”是指金融机构员工私下向客户推荐非所属机构发行或代理的其他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的行为。“飞单”对应的理财产品往往由非正规金融机构发行,产品资质缺乏保障,容易导致投资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理财安全,帮助消费者远离“飞单”陷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特别提示:
一是辨明销售机构。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选择正规销售渠道。银行网点会在固定区域销售理财产品,且销售过程会进行录音录像。
二是甄别理财产品。消费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要问清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第三方理财产品。由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唯一产品编码,消费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相关产品信息;由银行代销的第三方理财产品,消费者可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银行官方网站的在售产品信息专栏或通过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查询。同时,对于销售人员宣传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理财的金融产品,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是关注资金账户。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关注购买产品的资金汇入账户。银行销售的正规理财产品,无论是自主发行还是代销理财,正规流程下购买资金由银行划款后直接进入本行账户,不会要求消费者向指定的账户进行转账或汇款。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不要私下向销售人员交付资金,切勿汇款至其他个人账户或其他第三方公司账户。
四是守好个人信息。消费者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切勿将网银U盾、银行卡、存折及密码等交给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代为操作或保管。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31302&itemId=1850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北京地区出现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将消费者邀约至所谓的“保险公司营业场所”,诱导消费者进行所谓“保单升级”,实则为骗取保费或保单贷款。不法分子或是以保单复效升级为借口,通过现场POS机刷卡转走消费者缴纳的续期保费;或是编造保单更新领取利息等理由,利用消费者手机隐蔽操作办理保单贷款,并以收取手续费名义将贷款转走。待消费者后续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或收到还款提示得知受骗后,不法分子早已销声匿迹。
为切实防范金融黑灰产损害消费者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牢记“三注意”,警惕“保单升级”黑产骗局。
一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警惕陌生来电和短信。消费者要增强风险意识,不向他人泄漏个人信息,不提供短信验证码;警惕自称是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陌生来电和短信,注意核实相关人员信息及保险公司地址,不轻信所谓的保单复效、保单更新等“保单升级”服务,接到相关提示时可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核实确认。
二是注意保护个人财产安全,谨慎向他人支付转账。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保护好自己的证件、存折、银行卡和保单等重要资料,如遇到收费、扣款或转账等要求付款的情形,请务必提高警惕,仔细核实对方身份、收款账户和费用明细,避免上当受骗。
三是注意增强依法维权意识,积极向有关机关提供线索。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请及时留存相关证据线索,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可通过正规渠道向监管部门反映,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30925&itemId=185
近年来,不法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手段,让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个人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您:树立反诈防骗意识,谨防新型欺诈手段,提高打假维权本领,守护家人亲朋财产安全。
骗局一:校园贷款连环套,又欠钱来又被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期监管发现,不法分子往往以“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等不实信息为噱头,诱导学生盲目借贷,刻意隐瞒手续费与服务费、还款期限、逾期赔偿等关键信息,导致借贷学生背负高额利息。在学生无力偿还欠款时,不法分子再次出动,诱骗学生从新的平台贷款,以贷还贷,周而复返形成连环贷。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不良培训机构、职业中介机构还会打着专业培训、兼职实习介绍、就业推荐等幌子,捆绑推荐借贷业务,诱骗学生通过高息借贷缴纳培训费、中介费。或是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以“禁止大学生网贷”“查询征信”为由,诱导学生将网络贷款转至所谓的“清查账户”,导致借贷学生陷入资金和信用的双重危机。
骗局二:眼见不为真,“AI换脸”迷人眼
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算法仿真合成受骗者亲人、领导同事或公职人员的肖像面容与声音,冒充上述人员身份行骗。在获得受害者信任后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套路话术向受害人发送银行卡转账、虚拟投资理财、刷单返利等诈骗信息,并利用视频通话,语音轰炸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受害者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异样,一旦听信诈骗分子的骗术并完成转账,对方便杳无音讯。
骗局三:白脸狼戴草帽,冒充监管去行骗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工作人员打着“保护资金”“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在具体的诈骗手段上,不法分子通过冒用金融监管部门身份,通过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虚假“保护资金”信息,引诱消费者向其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实施诈骗;更有甚者,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以“解决投诉”等理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进入不法分子制作的诈骗网站或APP,进而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号、网银密码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信息和财产安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示如下:
一是树立正确消费观念,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不超前借贷、不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渠道借贷。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的,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切勿盲目相信广告短信、陌生电话、不明网址、街头广告、“专家大师”推荐等非正规途径。
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重要信息泄露。广大金融消费者要在日常生活仔细辨识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点。妥善保管好自己与家人的身份证号、电话住址、银行卡号及密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不扫描不明二维码;谨慎参与网络问卷调查、授权手机APP协议、连接公共热点WiFi;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发现信息泄露的行为时,勇于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共同维护、营造良好的信息保护环境。
三是提高反诈意识,学习反诈知识。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文字、声音、图像甚至视频都可能是深度合成的,因此在涉及转账汇款等资金往来时,要通过拨打对方手机号、当面核实等渠道多方核实、查验真伪,一定不要仅凭单一沟通渠道未经核实就转账汇款。同时,积极参与3月、9月份监管部门指导正规金融机构举办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接受反诈知识科普。关注官方网站、公众号、主流宣传专栏等发布的日常反诈提醒及真实案例,认识诈骗手段手法。手机下载全民反诈app,发现可疑情况时及时报警,陷入骗局时也切莫慌张,注意留存证据,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全力挽回损失。
四是了解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官方渠道合理维权。主动了解咨询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的常态工作流程,个人权益受损时,首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时,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解决金融消费问题,正当维护自身权益,坚决“抵制代理维权”“征信修复”“协商还款”“代理退保”等非法行为。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30349&itemId=1850
近期,社会上不时有不法分子以“修改征信”为名诈骗消费者,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在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爱惜个人信用名片,拒绝“征信修复”骗局。
套路一:以“修复征信”为名诈骗钱财、套取个人信息
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修改征信”广告,利用消费者不了解征信相关规定并急于申请贷款的心理,吸引部分因征信逾期导致贷款申请失败的消费者走入圈套,以“征信修复”为名实施诈骗。事实上,在规范征信业、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未出现过“征信修复”这一概念。消费者在向不法分子支付高额手续费后,发现个人征信并未修改,但此时不法分子早已卷款而逃。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也泄露给了不法分子,很可能被倒卖获利,不法分子甚至可能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冒名网贷,严重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套路二:冒充电商平台客服,出具虚假征信报告
不法分子通过冒充电商平台“客服”,谎称消费者存在征信异常,继而实施诈骗。在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通常先致电消费者,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声称因政策调整需要关闭消费者的借贷账户,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并以此为由诱导消费者下载软件,参加视频会议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步步指导消费者关注钓鱼网站。随后,消费者会收到伪造的“征信报告”,显示个人征信受损,必须缴纳“保证金”才能关闭账户。不法分子通过上述一系列诈骗操作逐步诱导消费者落入陷阱,造成资金损失。
套路三: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诈骗大学生群体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致电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消费者,声称由于消费者已经大学毕业,上学期间开通的校园贷、助学贷等业务需要尽快注销,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不法分子就会诱导消费者去网贷平台借款,然后把钱转到所谓“安全账户”,谎称制造“交易流水”可将在校期间贷款“额度清零”,实则将钱转到不法分子账户上实施诈骗。
为充分保障消费者的个人征信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示您:
一是正确认识个人征信。根据征信相关规定,确认个人征信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确认不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经核查仍不能确认的,对核查情况和异议内容应当予以记载,任何机构均无权随意修改、删除个人征信报告中的无误信息。如消费者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可以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对于不良征信记录,会在消费者还清全部逾期欠款及罚息的5年后自动消除。发现征信有不良记录时,消费者应尽快还款,避免再次逾期。
二是谨慎保护个人信息。正规的征信报告中对个人信用信息有详细记录,这些信息将影响消费者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能力。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不要通过非正规途径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做到重要证件不外借、重要信息不随意提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各种风险。
三是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习惯,科学安排生活支出,做好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珍惜个人“信用名片”,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按时足额还款。
四是提高反诈防骗意识。消费者要提高反诈防骗意识,不要随意转账,如遇自称电商客服、银行工作人员等诈骗电话,或发现有仿冒征信中心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的情况,请务必第一时间通过官方联系方式核实或向公安机关求助。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29258&itemId=185
案例:赵阿姨前往某银行网点办理取款业务,银行员工见赵阿姨神色慌张,便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交谈中赵阿姨告知其在街坊邻居的推荐下通过扫码进入一投资群,并经“热心教授”推荐了一款“植树造林”的金融产品,屡获收益后,赵阿姨将更多资金投入其中。但好景不长,该产品出现本金无法兑付的情况,终于赵阿姨发现自己误入了“投资圈套”,投资群内无法兑付的本金合计超人民币百万余元。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示您,投资金融产品时务必牢记以下三点:
一、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推送的“金融产品”
数字时代眼花缭乱的信息早已渗透在身边的方方面面,不法分子常常通过虚拟电话、网站广告、社交媒体等方式来接触潜在受众。消费者在金融产品和投资方面应该保持审慎,不轻信非正规渠道推送的“金融产品”,这不仅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也是保护自己免受潜在风险的关键。在选择金融产品时,消费者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及其官方网站、官方APP购买,也可以拨打金融机构官方热线咨询,确保所选择的投资方案是合法、安全和可信的。
二、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
杜绝各类非法广告的关键在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需注意保护好手机号、身份证件号、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信息,不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网上购物时谨慎填写个人信息、使用手机软件时谨慎授权、晒朋友圈时注意避免隐私泄露、不在APP上冒然输入个人信息等,不要因贪图小利造成自己个人信息的泄露,不让违法者有可趁之机。
三、合理安排投资、分散风险
从长期来看,均衡投资策略更加稳健,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明确自己的投资思路与定位,杜绝盲目地将眼光锁定在高收益、高回报的金融产品上。要正确认识金融市场中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要根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30700&itemId=998
当你盯着别人许诺的高息时,别人却盯着你的本金。当你靠幻想和侥幸想一夜暴富时,总会有一个坑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宣扬“保本高息”就是金融诈骗,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收益与风险始终并存。
那么,当听到“保本高息”时,你还会心动么?你不担心“血本无归”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时,一定要火眼金睛辨真伪,看清花招擦亮眼,谨防以下三个“惯用招式”:
一、“画饼”式。不法分子会通过编造虚假项目,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他们会用尽力气画一个又大又圆的“饼”,编织一个或多个尽可能“高大上”的项目,比如以“新技术”“新政策”“区块链”等为幌子,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把参与人的胃口“吊”起来,让其产生“机不可失”的错觉。
二、“卖瓜”式。不法分子会通过高调造势宣传,以蒙蔽消费者双眼。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宣传上一掷千金,拉大旗作虎皮,如举办专家讲座、产品推介会、组织旅游考察等,并邀请各类媒体进行报道。在资质上,不法分子往往宣称自己有政府或国企背景,与多家银行签署资金存管协议,甚至会展示伪造的“红头文件”或歪曲正式文件内容等等。
三、“传销”式。不法分子会利用亲情诱骗,以消除消费者顾虑。他们有时会采取类似传销的手法,通过返点、分红等方式给参与人一些“甜头”,使其相信把钱投进去会有可观的收益。许多参与人不仅将自己的钱倾囊掏出,还拉拢亲朋好友加入,使得参与人数迅速增加,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不法分子在使用以上三个“惯用招式”后,或因本就是“庞氏骗局”而人去楼空,或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给消费者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为打击不法分子的花样“招式”,守住人民群众“血汗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温馨提醒:购买金融产品不盲目,“三要、三不要”记心间。
一要理性,不要侥幸。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要坚守理性底线,想想自己懂不懂,比比风险大不大,看看收益水平合不合理,问问家人朋友怎么看,不要被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蒙蔽双眼。
二要稳健,不要冒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投一次就血本无归。要合理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审慎确定风险承担意愿,不冒险投资。
三要警惕,不要盲目。“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很可能是忽悠,一定要警惕、警惕、再警惕。要仔细甄别,切莫听风就是雨,不盲目“随大流”投资。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28944&itemId=1850
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诈骗,谨防财产损失。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通常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
步骤一: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
步骤二: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消费者好友,将其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投资暴富案例”“直播课”骗取消费者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消费者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会员渠道”“特殊资源”等诱骗消费者参与投资。
步骤三: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资金投入。不法分子随后迅速转移资金,甚至利用消费者急于提现的心理,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名义,收取所谓“保证金”“解冻金”等,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资金损失。
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一、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
二、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
三、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总之,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28373&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投资人注册登记后,不法分子再以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诈骗投资人钱财。
手法二: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手法三: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以上诈骗手法均为非法冒用金融监管部门名义,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自证清白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一、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投资理财等“回款渠道”,不会通过QQ群、微信群、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请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二、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消费者如果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销的“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及“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等。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对于不明来源的“内部消息”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消费者要仔细辨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四、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因金融产品或者服务问题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的,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切勿随意点击或者打开陌生人发送的所谓“官方投诉链接”。
五、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一旦遭遇诈骗或者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消费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有关情况,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者人员,避免再次受骗。同时,注意留存证据,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尽力挽回损失。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17140&itemId=915&generaltype=0
案例:王女士因资金周转需要,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自称为贷款中介员工的张某。张某声称其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不看征信迅速放款10—20万元,且贷款利率低。张某见王女士有所心动,遂向其推荐了一款年化利率8%的贷款产品。出于谨慎考虑,王女士未立即同意办理,经详细了解后发现,办理该项业务还需额外向张某所在贷款中介公司支付息费、担保费、服务费等金额共计7000余元,最终实际利率远高于宣传利率。
对此,上海银保监局提示您:
一、识别套路,谨防陷入不法贷款中介陷阱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超前消费模式”大踏步地走进了大众生活,尤其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支持借款人购物、旅游、教育、留学、买车等消费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不仅使用灵活且办理手续简单,极大程度满足了消费者的“超前消费”需求。但个人消费类贷款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在申贷过程中可能无法快速准确挑选出最合适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不法贷款中介便“有机可趁”。以下陷阱套路需警惕。
一是部分不法贷款中介会以“在银行内部有关系”“走内部审批流程”等幌子,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这些“内部操作”表面上看似迅速高效,实则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中介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广大金融消费者切记擦亮双眼,坚决做到不盲听、不盲信、不盲从,谨防受骗。
二是部分不法贷款中介会以“秒放款、低利息、无抵押、高额度”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办理贷款。表面上看似“优惠便捷”,但中介从中谋取的中介服务费、高额担保费用等,可能会导致实际综合利率远超贷款产品对外宣传利率。
三是有些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高额费用,会不顾消费者实际还款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表面上看似“贴心服务”,实则只为快速敛财。消费者一定要“量力而行”,树立“用之有节”的消费观念,慎重对待、适度使用借贷产品,切莫盲目消费、跟风消费。否则一旦出现信用危机,不仅个人征信会受影响,还会使自己未来生活陷入泥潭。
二、掌握“三招”,有效保障自身金融权益
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往往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害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有个人贷款需求的消费者们应坚持做到以下“三要”:一要充分了解意向贷款产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全面掌握贷款条件、还款方式及要求、综合息费成本等,并结合个人的资金资产情况、收入结构、负债能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各种因素,审慎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二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办理贷款申请和还贷业务,坚守合法合规底线,勿抱侥幸心理,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三要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不法分子的不实宣传,坚决抵制扰乱金融秩序行为,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01348&itemId=998
案例:某日,持卡人李某在某自媒体平台根据广告提示信息联系到代理中介张某。张某得知李某希望与银行进行协商还款,即以可申请“全额退息”为由,诱导李某缴纳六千余元代理费。随后,张某致电银行并提供了其个人为李某伪造的贫困证明。在审核过程中,银行发现张某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落款公章存在虚假嫌疑,遂将该情况反馈至公安机关。公安排查发现,张某存在伪造人民政府公章及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印章的违法行为,将其抓获。而持卡人李某不仅面临代理费无法追回和信息外泄等风险,还因未能及时还款被如实记录了征信,可谓钱财和信用“两空”。
对此,上海银保监局提醒您:“信息外泄要警惕,虚假广告勿轻信。诈骗手法要识别,正确维权莫丢弃。”
一、信息外泄要警惕
不法代理中介取得消费者委托后,通常会以方便投诉为由,索取消费者个人身份信息、通讯地址、银行卡账户等敏感信息。不法中介组织游走于法律边缘,不会对其所收集的消费者敏感信息进行安全、有效地保存,部分不法代理中介甚至擅自恶意倒卖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消费者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等。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和金融信息,切勿将身份证、银行卡等单证转交他人。
二、虚假广告勿轻信
部分不法代理中介为了谋取不当利益,冒充律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财务规划师等专业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发布“专业退费”“征信洗白”“解决债务”等虚假广告,编造虚假成功案例夸大宣传,引诱消费者联系代理机构而非金融机构,从而收取代理费、咨询费等。消费者在接收此类信息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代理维权”的诱导,有效甄别虚假信息。
三、诈骗手法要识别
部分不法代理中介为牟利,伪造公文、印章或教唆消费者提供各类虚假材料,可能使得消费者面临法律风险。还有部分不法代理中介在收取定金后,以各种理由推迟、拒绝提供“服务”,其目的只是为了占有钱财,此种行为可能涉嫌诈骗,消费者对此需高度警惕,明辨是非。
四、正确维权莫丢弃
金融消费者应合理规划收支,量入为出,强化风险意识,提前了解自身责任与义务,切勿参与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违法行为,更不应听信“专业维权”的误导。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维权意识,理性维护自身权益。与银行保险机构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应优先与银行保险机构进行协商沟通,主动说明真实情况及合理诉求;如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向专门的金融消费纠纷调解机构申请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依规求偿;如发现财产、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受到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shanghai/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01346&itemId=998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方式“套路”诈骗消费者,尤其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
案例一:“代理退保”陷阱
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保单信息后,通过诋毁保险产品、承诺更高收益等手段,鼓动老年人退保并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待老年人陷入圈套后,不法分子不仅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甚至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资金。
案例二:“以房养老”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实际上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获取资金后被不法分子挪作他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得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案例三:“投资理财”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旗号,通过虚构投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以“低风险、高回报”为噱头进行诈骗。不法分子首先鼓动老年人“小额投资”,然后按时“高额返利”,进而诱使老年人追加投资金额,一旦收到大额资金便卷款跑路。
针对以上骗取老年人养老钱的三类陷阱,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老年消费者:
一、不信“偏门”不贪“小利”,提高警惕防诈骗。一方面不信“偏门”,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和渠道;不贪“小利”,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另一方面多了解金融常识,从正规渠道了解金融产品和办理流程,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二、老年人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正规的“以房养老”是国家施行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来说,就是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不法分子宣称的“以房养老”只是假借国家政策之名行诈骗钱财之实,老年人要从正规途径了解以房养老政策,千万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避免落入陷阱。
三、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老年人要增强理性投资理财观念,谨记“投资有风险”,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受“高收益”诱惑冲动投资。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并对投资项目多方查证,谨慎对待。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03021&itemId=915&generaltype=0
近期,北京银保监局发现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文、身份证件、工作证件等方式冒用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名义,号称建立官方回款渠道,诱导网贷平台出借人加入QQ群、微信群并缴纳“所得税”实施诈骗。针对相关情况,北京银保监局作出如下风险提示:
一、北京银保监局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任何形式的网贷平台出借人受邀通道;北京银保监局工作人员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网贷平台的“清退工作”。所有冒用北京银保监局及工作人员名义开展所谓网贷平台“清退工作”“本息补偿服务”的行为均系诈骗。
二、北京银保监局及工作人员不会以任何形式向群众索取费用或要求缴纳“所得税”。
如有以北京银保监局名义,或自称北京银保监局工作人员联系群众,要求转账、汇款时,请广大群众保持高度警惕。
三、请广大群众认真保护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身份信息、联系方式、账户信息等,并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
四、广大群众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请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向我局反映核实,联系电话:010-66021378(工作日9:00-11:30;13:00-17:00)。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04174&itemId=1850
近年来,市场上不时出现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情况,混淆消费者视听。2022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规范“银行”字样的使用,防范相关金融风险。北京银保监局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树立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和防范不法机构违法使用“银行”字样风险。
识风险。未经批准使用“银行”字样,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的法律规定。《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规定,未经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国际金融组织、中央银行、多边开发机构与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不得以营利性为目的或者以可能误导公众的方式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批准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的情形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名称的全称、简称;商标名称;产品、业务和服务名称;互联网网站名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名称等。
慎判断。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单可在银保监会官方网站查询。如遇陌生的金融机构,消费者可以登录银保监会许可证信息查询网站(https://xkz.cbirc.gov.cn/)查询相应的金融机构设立许可信息,还可以通过查验“企业营业执照”证书、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途径,审慎判断有关单位是否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资格。
懂防范。消费者要树立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注意警惕和防范不法机构违法使用“银行”字样、吸收公众存款的风险。对于利用含有“银行”字样的商标或预核准名称开展金融相关业务宣传的单位、个人,消费者应当高度警惕,特别要警惕机构以注册资金未到位、金融许可证正在办理等为理由掩盖其未取得金融许可的情况。若发现有单位或个人从事非法集资、虚假广告宣传等违法犯罪活动,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千万不要参与不法机构的非法活动,否则受到的损失将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00217&itemId=1850
典型“陷阱”一:“代办保险、代理退保”骗局
“代办保险”骗局: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对养老保险需求较大,但又不了解保险政策、不清楚办理程序的特点,谎称在社保局有“特殊渠道”,可通过一次性补缴享受养老退休金,或通过挂靠公司虚构劳动关系、伪造年龄等方式为未参保人员补缴、代缴社会养老保险。老年人一旦支付大额款项,不法分子便音讯全无。
“代理退保”骗局: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保单信息后联系老年人,通过诋毁保险公司产品、承诺更高收益,诱骗老年人退保,先收取高额手续费,待退保后再推荐老年人购买“其他理财产品”,最后人走楼空。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保险政策要了解,退保投资要防骗。一是不信“偏门”,办理各类保险业务一定去正规机构;二是不贪“小利”,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三是多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办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有效增强自身风险识别能力。
典型“陷阱”二:“黑中介贷款”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小广告”,声称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或个人信用贷款,一旦老年人与其联系,不法分子即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老年人连续转款。有的不法分子还以需要老年人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为由,要求老年人先往骗子账户内存钱。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想要贷款或信用卡,正规渠道去办理。老年人若确有相关需求,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个人贷款或获取信用卡额度,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使用金融机构官方手机APP等多种渠道进行咨询办理。金融机构有严格的授信条件和审批手续,不会通过非正规途径办理业务。
典型“陷阱”三:“以房养老”骗局
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以获得资金,再用所获资金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这种“抵押-借贷-理财”的方式操作流程繁、参与主体杂、投资风险高,老年人往往难以看清其中套路与风险。不法分子便利用这一点,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再将资金盗取使用乃至挥霍一空。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获取收益、收回本金,还可能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赚钱买房多年功,抵押诈骗钱房空。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而不法分子所宣称的“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假借国家政策名义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根本不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而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
典型“陷阱”四:“投资理财”骗局
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等旗号,通过虚构投资理财项目、夸大投资收益,以“低风险、高回报”为噱头诱骗老年人投资。不法分子往往先让老年人“小额投资”,然后按时“高额返利”,进而引导老年人追加投资金额。一旦老年人大额投入,不法分子便消失不见。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投资理财“高收益”,血本无归是结局。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谨记投资是有风险的,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切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投资理财首先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其次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了解,多方查证,谨慎对待。要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判断,以防被不法分子蒙骗。
典型“陷阱”五:“收藏投资”骗局
不法分子常用“限量发行”“高额回报”“绝世珍藏”等宣传语,吸引老年人投资一些所谓“收藏品”,并许诺在短期内会帮助老年人将“收藏品”进行拍卖以实现“收益翻番”,继而索要“展览费”“评估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其所谓的“收藏品”只是一些外表华美的工艺品或翻版印制的纪念钞,均不具备所宣称的高价值,也难以再次出售回本。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收藏投资门槛高,小心骗子设圈套。涉及收藏投资,如果推销者声称“藏品回购、短时间内升值、帮助出售变现”等,基本可以断定对方是骗子。真正的收藏品投资“门槛”较高,投资者应具备相应的收藏知识,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典型“陷阱”六:“养生保健”骗局
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怕生病”和迷信“专家教授”的心态,通过冒充专家身份,博取老年人信任。受骗的老年人往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花小钱信任所谓“专家”的“良药”,在犯罪分子轮番“免费用药”等利益诱惑下,一步步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最终蒙受损失。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保健偏方勿轻信,看病首选去医院。不迷信“偏方”,不轻信所谓“专家”。身体不适要去正规医院治疗,如确需购买保健品,要多与子女商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100070&itemId=1850
为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切实保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已于2023年3月1日正式施行。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北京银保监局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八项权益要记牢,美好生活有护航。
一、虚假宣传都别信,风险提示要看清——知情权
金融消费者享有知悉所购买金融产品或所接受金融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金融消费者有权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利于其接收、理解的方式进行产品和服务信息披露,有权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保证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产品服务信息。
二、强买强卖后果糟,自主选择请记牢——自主选择权
金融消费者享有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银行保险机构,自主选择金融产品品种或者金融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金融产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金融服务。金融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时,要进行充分地比较、鉴别和挑选,有效维护自身的自主选择权。
三、办理业务享平等,公平交易是正道——公平交易权
金融消费者在银行保险机构办理业务时享有公正、平等交易的权利。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权要求质量保障、定价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银行保险机构的强制交易行为。
四、金融消费千万种,财产安全很重要——财产安全权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依法享有财产不受威胁、侵害的权利。金融消费者有权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对资金安全提供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资金不得被银行保险机构挪用、占用。
五、合理投诉效率高,依法求偿有成效——依法求偿权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人身、财产损害,银行保险机构在合同免责范围外负有责任的,金融消费者享有向银行保险机构要求赔偿的权利。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请求保险公司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保险公司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及时作出处理,不得拖延理赔,更不得无理拒赔。
六、金融素养是块宝,接受教育早起跑——受教育权
金融消费者有接受金融消费知识教育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如何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进行维权等专业知识教育。金融消费者有权参与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的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有权通过消费者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活动,学习金融常识、了解金融风险,提升自身金融素养。
七、差别对待惹人恼,充分尊重不可少——受尊重权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享有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的权利,享有不被歧视性差别对待的权利。金融消费者有权获得银行保险机构多样化、便民化的金融服务。
八、个人资料不外传,信息安全保障好——信息安全权
金融消费者对其基本信息与财务信息享有不被银行保险机构非相关人员知悉、不被非法定机构和任何单位与个人查询或传播的权利。金融消费者不同意授权信息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因此拒绝提供不依赖于其所拒绝授权信息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99978&itemId=1850
新市民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新鲜血液”,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希望、社会消费的生力军、金融服务的新蓝海。为帮助广大新市民朋友树立理性金融消费理念,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北京银保监局特别送上一份金融消费锦囊:
一、理性消费不乱贷,防止过度负债
消费者要树立理性借贷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科学安排生活支出,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要合理合规使用信用卡、小额贷款等消费信贷服务,充分了解分期业务手续费、贷款产品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在不超出个人和家庭负担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不要不计后果盲目借贷、过度借贷,否则可能使个人甚至整个家庭陷入债务困境。
二、合理借贷要正规,远离信贷陷阱
消费者要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合理利用借贷产品,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若确有贷款需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使用金融机构官方手机APP等多种渠道进行咨询办理。切记远离“套路贷”“砍头息”等不良网络贷款,高度警惕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饵,尤其要警惕一些不良机构或平台在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以“免息”“零首付”等说辞隐瞒实际息费成本的行为。
三、个人信息不外泄,做好信息保护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设置过于简单的银行账号密码,签订合同、风险须知等重要文件时谨记“三不”,即不签“空白合同”、不给随意授权、不能“一勾到底”。特别是对于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绝对不可随意提供,以防个人信息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四、维护权益要理智,识破“代理维权”幌子
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若发生纠纷,可以选择向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确有需要,还可按照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诉讼至人民法院。切勿轻信社会上“代理退保”“代理维权”“挂账停息”“征信修复”等宣传广告,不要把个人信息轻易提供给“代理维权机构”,更不要参与编造虚假信息、伪造证明材料等“恶意”投诉行为,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99976&itemId=1850
尊敬的客户:
为保证客户权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警惕、辨别真伪,远离非法金融活动,谨防上当受骗,我司郑重声明:
一、小康人寿唯一官方服务热线:400-815-6688
二、小康人寿官方网站:https://www.livit-life.com/
三、小康人寿官方微信公众号:小康人寿(微信号:livitlife)
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我司许可,不得以小康人寿名义开展任何形式的活动。客户如发现仿冒小康人寿网站、微信、客服热线等非法活动线索,请及时向我司举报。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我司官方客服热线400-815-6688进行咨询、核实。
小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2022年10月28日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的行为。
销售误导行为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利。
表现一: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
表现二: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核保政策为由,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也有部分网页、APP操作页面,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侵害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表现三: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介绍保险责任时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夸大保险责任范围,弱化保险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比如向投保人口头承诺“什么都能赔”,故意曲解保障范围误导消费者,给消费者理赔埋下隐患;或在销售分红险、投资连结险、万能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存在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虚假宣传行为。
针对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联动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有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
一、不盲目跟风,确认保险合同内容后再投保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的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保费、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条件等,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保险产品。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此外,在投保时,无论是线下投保或是线上投保,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投保险种,在了解合同重要条款后再投保。
二、不随意委托,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不要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线上、线下投保务必做到本人确认,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协议内容。
三、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选择合法合理途径维权
如您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异议,或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存在纠纷等,要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不法行为。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71136&itemId=915
近些年,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专门办理所谓“代理退保”业务,实则以“维权”之名骗取消费者资金,有些甚至已形成“代理退保”的隐蔽“黑色产业链”,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擦亮慧眼,识破骗局,警惕非法“代理退保”套路。
套路一:假冒身份、虚假宣传
非法“代理退保”组织或个人冒充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法律工作者,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网络论坛、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虚假宣传。
套路二:谎言欺骗、怂恿退保
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存在欺诈,多名消费者已经投诉”,或欺骗消费者“继续持有保单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消费者进行退保。
套路三:诱导代理、非法牟利
谎称可以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退保服务协议,甚至以扣留保单、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牟取高额的“代理退保”咨询费、手续费。
套路四:伪造证据、要挟退保
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通过电话录音、微信聊天等方式诱骗销售人员回复,进行虚假取证;或者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捏造违规销售的虚假事实,以要挟保险公司全额退保。
套路五:切断联系、反复施压
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阻止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以维权举报为名,煽动消费者通过多次、反复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您:非法“代理退保”存在三大风险
风险一:资金受骗受损。不法分子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产品以赚取佣金,同时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消费者一旦受骗,可能面临损失难以挽回的风险。
风险二:丧失保险保障。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被挑唆、怂恿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会丧失原有的风险保障。如后续再次投保,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等风险。
风险三: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被不法分子要求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部分“代理退保”团伙甚至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申请信用卡等,恶意透支消费者个人信用。一旦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还可能遭到骚扰、恐吓。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非法“代理退保”要当心,理性维权要牢记
一是了解保险,理性购买、谨慎退保。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在掌握保险常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或服务。在购买保险产品前,应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退保损失等重要产品信息。
二是认清资质,正规渠道办理保险业务。根据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只有取得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业务许可证的机构,才能经营保险业务。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或办理保险业务时,应选择正规持牌保险公司、正规销售渠道和正规从业人员。市场上一些机构虽然冠有“XX保险经纪”“XX保险代理”等名号,但实际并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业务许可证,不具备合法的保险中介资格。消费者应警惕此类机构,并可通过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在线服务”栏目查询确认保险机构资质。
三是理性维权,拒绝非法“代理退保”行为。消费者要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购买保险产品或享受保险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直接向保险公司投诉,主张民事权益;未能通过协商解决纠纷的,可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民事纠纷的,可根据合同约定,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谨慎办理退保,远离非法“代理退保”,勿受“退旧保新”“高收益”等虚假承诺诱导,不要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等违法行为。
四是保护隐私,防止个人信息外泄。消费者应注重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信息外泄、信息盗用给自身资金安全埋下风险隐患。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违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72484&itemId=1850
近年来,多品种、多元化的金融贷款业务蓬勃发展,特别是各类个人贷款,有效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提升了生活品质。但相关风险也不容忽视,若不注意,可能会给个人甚至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此,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谨记“五要”“五不要”,个人贷款助力美好生活。
一要树立正确借贷观念。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习惯,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科学安排生活支出,做好开源节流、量入为出。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要明确自身贷款需求,根据需求确定是否需要贷款以及需要何种贷款。
二要选择正规贷款途径。若确有贷款需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手机APP申请等多种渠道进行咨询办理。消费者应认真做好事前咨询,全面、如实向金融机构提供材料,客观评估自身资信状况,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及未来收入预期确定想申请的贷款额度及还款方式,每月还款金额以不超过收入的50%为宜。
三要了解借款合同约定。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借款合同条款,明晰自身权责义务,重点关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时间、还款方式、提前还款约定、逾期还款影响等要素,尤其是合同中重点提示的部分,谨防隐形成本,确保在签署合同前充分知悉并理解有关权利义务,避免产生纠纷。严格遵守借款合同中关于贷款用途的约定,如实告知贷款真实用途,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有意向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消费者,一定要充分了解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认真阅读贷款合同和保险合同条款,关注相关费用并了解逾期后保险公司代偿贷款、追偿欠款、上报征信等情况。
四要按时归还合同借款。借款人应遵守借款合同约定,珍惜自己的“信用名片”,按时履约还款付息,在还款日前将还款资金足额存入还款账户,避免因还款日未能及时足额还款产生逾期信息,而被金融机构按规定上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而影响借款人的个人征信记录,对其未来的贷款、出行和就业等产生不良影响。
五要理性维护合法权益。消费者如因办理个人贷款业务产生纠纷,或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应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可以及时向金融机构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借款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如果发现存在捆绑销售、收取不合理高额服务费、违规催收贷款等违规行为的,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书面举报。
一不要不计后果盲目借贷。消费者应树立理性借贷消费观念,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量力而行、理性借贷;不要不计后果盲目借贷、过度借贷,否则可能会使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更不要选择“以贷养贷”“多头借贷”,避免因无力偿还而导致债台高筑。
二不要听信不法中介虚假宣传。一些不法中介宣称有内部渠道和专业手法可以降低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或加快放款速度,通过虚假营销宣传、伪造申贷材料、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展业、借机牟利,不但人为抬高了融资成本,而且可能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用途,有的甚至涉嫌“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潜藏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消费者不要轻易将本人身份信息和借款合同信息泄露给他人,或者委托他人代办贷款相关业务,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而遭受经济损失。应妥善保管好银行卡、银行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银行账号等个人重要信息。
四不要随意给陌生人转账汇款。仔细甄别以各种理由要求缴纳保证金、承诺金等费用的情况,切勿盲目按照陌生人的指示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对于自称公检法机关电话,以各种理由要求借款人提款,并将贷款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审查账户”的,均为冒充公检法诈骗,切勿相信。
五不要轻信洗白个人征信。不要轻信不法分子所谓的花钱就能洗白个人征信的骗局。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都无权随意更改、删除信用报告中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如消费者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可以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对于不良征信记录,则会在还清全部逾期欠款及罚息的5年后自动消除。发现征信有不良记录时,应尽快还款,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才是正确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70910&itemId=1850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广大保险消费者,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购买保险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时,可登录“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http://iir.circ.gov.cn)查询核验相关机构的经营资格。保险公司也应当审慎选择合作机构,不得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中介业务活动。
一、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资格网上查询方式
(一)查询路径。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资格可由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查询,网址为http://iir.circ.gov.cn。该网址也可由中国银保监会官网的“在线服务”—“中介机构查询”界面进入。
(二)查询方法。
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查询”界面按要求输入机构名称或机构编码即可查询机构资格。
二、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信息提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
提示信息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已取得营业执照,但仍未取得监管部门经营保险专业代理业务或保险经纪业务许可的法人机构名称。
二是已取得营业执照,但仍未在监管部门完成经营保险公估业务备案的法人机构名称。
三是已取得营业执照,但仍未在监管部门规定的监管信息系统中登记相关信息并按规定进行公开披露的分支机构名称。
信息提示内容详见附表《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信息提示》。
说明:因统计口径和时点差异,附表信息可能不完整或发生更新变化。实时完整信息请查询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64858&itemId=1853
购买保险是现代社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金融市场繁荣和人们风险意识增强,保险产品与个人、社会愈加息息相关。为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预防销售误导虚假宣传等风险,减少保险消费纠纷隐患,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理性投保意识,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3期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掌握理性投保的五个注意要点,增强个人合法权益保护意识。
一注意:选择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合规机构
购买保险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保险机构资质。消费者应从持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合规机构,或在保险机构办理有效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处办理保险业务。销售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可登录银保监会官网-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查询。要特别注意的是:以“xx互助”“xx联盟”“xx统筹”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推出的互助活动,不是保险或互助保险,不要与商业保险混淆。如有互助计划、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等以互助保险名义或保险名义进行宣传,属于误导公众,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并非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且部分经营组织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蕴含较大风险。
二注意:了解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等重要条款,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均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消费者应当清楚理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保什么、不保什么、保费缴纳、保险金如何赔偿等,切勿“望文生义”“一勾到底”或是随意跟风购买,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和模糊保险责任、夸大保险责任、虚假宣传等风险。在投保过程中,无论是线下购买或是在互联网平台购买,消费者均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对特别提示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费缴纳、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犹豫期、退保损失、风险告知等合同重要条款应明确理解后再签字,以有效保障自身权益。
三注意:积极配合可回溯、“双录”、回访等环节,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为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出台了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金融机构销售“双录”等规定。同时,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在犹豫期内对合同期限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新单业务进行回访,向投保人确认是否知悉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犹豫期、退保损失等重要内容。可回溯、“双录”、回访等规定是对保险机构和保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督促其依法依规履行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内容说明、免责条款提示、风险告知等义务,也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告知、如实答复回访问题,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要求保险公司进行详细解释。
四注意:正确认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不被“高收益”误导
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兼具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不同保险产品对于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侧重不同,此类产品具有保单利益不确定等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产品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消费者不宜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也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此外,保障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均设有犹豫期。在犹豫期内,投保人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除保单工本费以外,将退还全部保费。
五注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若发现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销售等违规行为,或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消费者应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如果涉及要求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
消费者要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不法行为。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48859&itemId=4100
近期,我会监测到有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银保监会认证”“中国银保监会”等不实信息内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上述诈骗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害监管机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4期风险提示,提示金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如发现此类涉嫌诈骗犯罪线索,应立即向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报案或反映。
一、中国银保监会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所谓回款渠道,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请立即报案或反映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任何“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渠道。中国银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法依规对全国银行业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维护银行业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各银保监局作为中国银保监会的派出机构,在中国银保监会的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金融监管机构职责,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名目费用。
若有以“中国银保监会”“银保监会认证”等名义,或自称中国银保监会、某银保监局的工作人员联系消费者,假借监管权威要求转账、汇款、交费等行为,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向中国银保监会或当地银保监局反映,中国银保监会及各银保监局联系电话可通过官网www.cbirc.gov.cn查询,相关情况也可通过拨打12378热线反映。
二、中国银保监会多次提醒消费者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警惕套取信息、转账、收费等行为,通过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
不法分子常常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名义欺骗群众,编造“成功案例”,利用消费者急于回款、挽回损失等心理,以达到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消费者要谨防“回款”类诈骗侵害。
我会多次发布过有关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警惕被不法分子套取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小心不明身份人员提出的转账、收费、充值要求,防范连环诈骗套路;对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内部消息”以及网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网络平台传播的非官方发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误入骗局,受到“回款”类等各种诈骗手段的侵害。
类似的诈骗手法有针对P2P网贷机构出借人的“回款”诈骗、“官方回款”诈骗以及“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解债上岸”“代理退保”“白条代偿”“银行直存”等,均是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困、急于挽回损失等心理特点,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性借贷观念,通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请立即向公安机关、相关部门报案或反映。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56201&itemId=4100
当前,信用卡、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近年来,时有消费者投诉反映过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或违约金高、暴力催收等。此外,一些商家诱导消费者以贷款或透支方式预付费用,后因各种原因不能持续经营,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享受本已购买的服务,还要面临还款压力和维权困难。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一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警惕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诱导消费者使用信用贷款等行为,比如,以“优惠”等说辞包装小额信贷、信用卡分期服务;或是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还有的在支付过程中故意诱导消费者选择信贷支付方式。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
二是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精准跟踪,一些机构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后,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实际情况,过度营销、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致使消费者出现过度信贷、负债超出个人负担能力等风险。消费者应该知道,使用消费信贷服务后,需要依照合同约定按期偿还本金和息费,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等息费未必优惠,折合年化费率计算后的综合贷款成本可能很高,过度信贷易造成过度负债。
三是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诱导或默许一些消费者将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消费信贷资金用于非消费领域,比如买房、炒股、理财、偿还其他贷款等,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消费者违规将消费信贷获取的资金流向非消费领域终需承担相应后果,“以贷养贷”“以卡养卡”不可取。
四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比如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违背消费者意愿将个人信息用于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外的用途;不当获取消费者外部信息等。以上过度收集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一、坚持量入为出消费观,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服务
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合理合规使用信用卡、小额贷款等消费信贷服务,了解分期业务、贷款产品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在不超出个人和家庭负担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树立科学理性的负债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二、从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信贷服务,不把消费信贷用于非消费领域
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等金融服务。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手段。尤其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虚假宣传,远离不良校园贷、套路贷等掠夺性贷款侵害。不把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消费信贷资金用于购买房产、炒股、理财、偿还其他贷款等非消费领域。
三、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在消费过程中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不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信息。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旦发现侵害自身合法权益行为,要及时选择合法途径维权。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42688&itemId=4100
“零门槛”“无抵押”“零利息”,这样的网络贷款可信吗?随着开学季到来,大学生们的消费需求高涨,一些不良网贷趁虚而入,如果不注意辨别容易上当受骗,致使个人资产和信誉受损,甚至因恶意催收导致严重后果。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广大学生,准确识别不法分子典型套路,远离校园不良网络贷款侵害。
套路一:网络平台“零息”贷款陷阱。一些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通过“日息低”“零利息”等虚假宣传,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其实,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各类隐性成本,此类宣传故意模糊实际借贷成本,产品综合息费率水平可能很高,且一旦逾期还会产生高额费用。
套路二:网络平台恶意催收。部分大学生在非正规的互联网平台贷款后,一旦逾期未还款,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可能遭受短信、微信、电话的骚扰,以及侮辱、恐吓、威胁及暴力催收。此外,网络平台可能采取冒充公检法催收等形形色色的手段恶意催收,极易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套路三:注销“校园贷”陷阱。一些不法分子冒充互联网平台客服,利用非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在电话中准确报出大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贷款、家庭住址等信息。在大学生放松警惕后,不法分子谎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紧急配合注销校园贷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产生高额滞纳金等,其最终目的是诱骗大学生在贷款平台贷款后将资金转至骗子账户。
套路四:“元宇宙”“区块链”网络陷阱。目前网络上出现一些“小游戏”,假借“元宇宙”“区块链”等概念进行炒作,宣称“边玩游戏边赚钱”“投资周期短、收益高”,诱骗学生通过兑换虚拟币、购买游戏装备等方式进行投资,甚至诱骗无经济基础的学生向网络平台贷款用于投资,最终卷款跑路。
这些校园不良网络贷款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危机。有的学生面对还款压力,选择“以贷养贷”“多头借贷”,从而债台高筑;还有的学生因无力偿还,长期遭受暴力催债,身心受到巨大侵害。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广大学生:理性消费“不乱贷”,美好青春不负债。
一是理性消费不乱贷,莫让“开学季”变成“欠钱季”。要树立理性借贷消费观念,提高网贷风险防范意识,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科学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开源节流、量入为出,不给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留下可乘之机。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不要不计后果盲目借贷、过度借贷,否则会使学生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是合理借贷要正规,莫把“假李鬼”当成“真李逵”。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若确有借钱需求,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切不可轻信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饵,让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钻空子。
三是寻求救济要理智,莫使“校园贷”变成“校园害”。
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就像潘多拉魔盒,同学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去触碰它。如果不幸遭遇了不良网络贷款,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受不法分子胁迫或采取极端解决方式,而是要积极保留证据,保持与家长和学校的密切沟通,必要时选择报警处理,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42691&itemId=1850
当前,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减轻儿女负担、更好安享晚年,希望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但部分老年人却因为金融知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落入犯罪分子的诈骗陷阱,遭受了财产损失,影响了晚年幸福。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注意四类“投资误区”。
误区一:跟风投资。有些老年人“投资理财看邻居”,别人炒股他炒股,别人买基金他买基金,别人买哪种理财他买哪种。老年人在投资渠道上切莫跟风,投资要做到清醒、理性、不盲从,否则一辈子的积蓄可能会付之东流。
误区二:盲目投资。有些老年人面对市场上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不知如何选择,容易被一些巧舌如簧的人员欺骗,在不怎么了解产品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损失。在购买金融产品时,一定要仔细了解产品背后的运作模式、风控措施等,不可盲目、被动。
误区三:贪利投资。近年来,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进行集资诈骗,不少老年人因贪图高利被骗而导致血本无归。集资诈骗通常虚构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极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误区四:借钱投资。有些老年人误将投资与赚钱直接对等起来,认为只要花钱投资就一定能挣到钱,催生借钱投资、杠杆炒股等高风险行为,一不小心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正常家庭生活。老年人投资切记量力而行,从自身的经济实力出发,避免高于自身能力的风险投资行为。
为维护财产安全、护航幸福晚年,北京银保监局提示老年消费者科学理性投资理财,做好功课再掏腰包。牢记以下口诀,护好自己的“养老钱”:
高利诱惑不可信,不懂业务要远离。
投资不能太大意,需和家人共商议。
收益风险成正比,一夜暴富是陷阱。
正规渠道买产品,不与个人签协议。
一是学习金融知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老年消费者要多参加正规金融机构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线上线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多学习金融知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高警惕性。牢记投资是有风险的,面对投资项目不听信、高息诱惑不盲信、熟人承诺不轻信。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不要带着赌博心理冒险“入局”。
二是科学理性投资,抵御诱惑不贪高利。老年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做好资金规划,如,用于家庭日常开销或应对突发事件的钱不能拿来投资。购买理财前应到银行网点或登录手机银行自主进行风险测评,根据风险测评结果,购买等于或低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理财产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三是选择正规机构,多与家人商量。老年消费者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可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途径进行信息核实、辨别真伪,不要盲目购买。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被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过度营销揽客行为,不轻信他人、不冲动投资。
四是提高安全意识,防止个人信息外泄。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签署合同,不在空白合同中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个人信息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42690&itemId=1850
近年来,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推出“代理投诉”“代理退保”“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等所谓“代理维权”服务诱骗消费者,名为代理维权,实则牟取非法利益,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擦亮慧眼,警惕非法“代理维权”陷阱。
陷阱第一步:非法“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论坛、微信朋友圈、网购平台、短视频等渠道,冒充法律工作者骗取消费者信任,打出“全额退保”“修复征信”“逃废债务”“全额免息”等幌子,发布帮他人代理成功退保退息、逃避债务等的虚假案例,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
陷阱第二步:向消费者收取高额的“代理维权”咨询费、手续费,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
陷阱第三步: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怂恿或替代消费者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并使用固定的投诉模板、千篇一律的投诉话术,以消费者代理人的身份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
陷阱第四步:切断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一些非法代理维权组织甚至采取诱骗、恐吓等手段阻止消费者与金融机构正常协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生活。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您:不当维权面临“四大风险”。
风险一:纠纷解决遭阻碍。“代理维权”的组织和个人一般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对法律条文引用经常有明显错误。其通过编造或歪曲事实进行恶意投诉,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不仅侵占消费者正当的维权渠道和资源,阻碍消费纠纷正常解决,还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风险二:信息泄露隐患多。“代理维权”的组织和个人一般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给消费者造成个人信息被泄露及被非法利用的风险。有些团伙甚至擅自、恶意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申请信用卡等。如果消费者想终止代理协议,还可能遭到骚扰、恐吓。
风险三:经济负担更沉重。“代理维权”的组织和个人除收取高额的咨询费、手续费外,还可能通过掌握消费者的银行卡账户,截留侵占资金。同时,非法代理退保会使消费者处于退保后无保险保障的状况,而非法代理信用卡维权则一般采取拖延偿还信用卡欠款的方式进行,往往导致消费者需承担逾期滞纳金及罚息等后果。
风险四:征信污点影响大。当前,贷款、信用卡使用记录等均已纳入征信范围。如果消费者轻信“代理维权”组织和个人的教唆,采取暂停或拒绝还款等行为,很可能因逾期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导致个人信用受损,对后续申请银行贷款、买房、买车甚至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一是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广大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勿受“退旧保新”“高收益”等说辞诱导。如,购买保险产品要符合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贷款类产品应考虑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投资理财产品时应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二是拒绝非法代理维权行为。非法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以“代理维权”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不仅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突破法律底线。消费者应珍惜个人信用,警惕参与非法“代理维权”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不轻信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三是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投诉,主张民事权益。若消费者未能与金融机构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可以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民事纠纷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是防止个人信息外泄。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外泄、信息盗用等风险,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42689&itemId=1850
打着金融业务名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的套路贷以及非法集资等问题被高度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此外,强制捆绑搭售、误导销售、砍头息等“套路”行为也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比如在贷款产品营销中,有息费不透明、虚假宣传、莫名收费等类似“套路贷”行为;在保险营销中,有以“首月0元”“免费保障”等为噱头的误导投保“套路保”行为。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首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此类侵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的“套路”行为。
一、片面信息披露、隐藏产品风险等“套路”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在贷款营销中,要警惕类似“套路贷”的营销宣传行为,如息费不透明,故意模糊借贷成本,不明示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等。有的借款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高额费用,所谓“零息”名不副实。比如借款人有的遭遇了砍头息,有的贷款后发现还须支付担保费、服务费、保险费等,真实的贷款成本很高。
在保险营销中,保费交纳前轻后重、层层递增等“套路保”行为也是以“优惠”之名进行诱导。比如片面宣传“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以“零首付”等套路给人优惠错觉,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此外,还有炒作“限售、限时、限量”,不如实、不准确介绍产品责任、功能和保险期间,或以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等销售误导行为。有的消费者就因所谓“免费”“限时”等套路,被误导投保了不需要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保险产品。
二、互联网界面设置暗藏“套路”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当前,通过互联网购买金融产品、使用金融服务已十分普遍。部分机构在互联网页面中暗藏各种“套路”,给消费者自主选择设置障碍,使一些对智能设备使用不熟悉的老年消费者、对金融产品风险定价不敏感的消费者、或者缺乏理性消费观念的消费者更容易被“套路”。
比如,在购物、媒体、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借贷产品广告泛滥,平台直接提供贷款服务或为贷款业务引流以完成流量变现,在产品推广、展示或支付等环节诱导消费者优先使用消费信贷。又如,一些互联网保险营销广告界面设置不规范、不清晰,在页面中诱导消费者勾选“领取保障”“自动续费”等选项。此外,还有平台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进行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
三、互联网贷款营销不当诱导“套路”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一些机构或平台基于自身大数据资源优势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滥用,引导甚至操纵消费者需求,比如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情况,一味地诱导消费者借贷、负债、超前消费,这种利用优势地位不当诱导消费者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四、套路贷、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套路”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
套路贷、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断变换马甲,打着金融创新、金融服务等名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比如,有套路贷打着“创业”“求职”“美容”等名义,用提供就业、培训、医美等服务作伪装,在校学生、求职人群或盲目追求高消费人群等更易上当受骗。也有不法分子以“退保理财”“代理退保”等名义招揽生意,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退保正常保险去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还有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债权债务人群急于解困、收回资金的心理,打着债事化解、债事咨询服务等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实则是真收费,假代还的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
针对上述风险或问题,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联动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有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漠视群众利益行为。此外,从广大消费者角度,如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套路”营销行为侵害自身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作出以下提示。
一、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金融产品。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保险产品应载明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费缴纳、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等影响投保决策的重要事项。消费者应从正规机构、规范渠道,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警惕营销中掩饰风险、隐瞒息费等行为,不要仅因为“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宣传套路而轻率购买了不了解、不必要的金融产品。
二、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规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贷款。借贷有成本,应坚持适度负债、理性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在不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树立诚信意识,不违规将分期、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用于理财、投资、购房、还贷等非消费领域,避免“以贷养贷”“以卡养卡”。更要远离打着“创业”“求职”“美容”等名目的校园贷、不法套路贷等掠夺性贷款侵害。
三、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等重要环节,选择合理合法途径维权。提高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意识,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注意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金融服务协议内容。对产品或服务有异议的,可以通过正常投诉渠道反映,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更不要轻信“退保理财”等说辞。
四、警惕“债事服务”等名义的诈骗侵害,正确看待、依法解决债务问题。不被“解债上岸”等说辞迷惑,防范打着债务化解名义的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的二次侵害。一旦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33455&itemId=4100&generaltype=0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广大保险消费者,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购买保险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时,可登录“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http://iir.circ.gov.cn)查询核验相关机构的经营资格。保险公司也应当审慎选择合作机构,不得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中介业务活动。
一、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资格网上查询方式
(一)查询路径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资格可由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查询,网址为http://iir.circ.gov.cn。该网址也可由中国银保监会官网的“在线服务”—“中介机构查询”界面进入。
(二)查询方法
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查询”界面按要求输入机构名称或机构编码即可查询机构资格。
二、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信息提示(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
提示信息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已取得营业执照,但仍未取得监管部门经营保险专业代理业务或保险经纪业务许可的法人机构名称。
二是已取得营业执照,但仍未在监管部门完成经营保险公估业务备案的法人机构名称。
三是已取得营业执照,但仍未在监管部门规定的监管信息系统中登记相关信息并按规定进行公开披露的分支机构名称。
信息提示内容请点击蓝色链接《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信息提示》。
说明:因统计口径和时点差异,附表信息可能不完整或发生更新变化。实时完整信息请查询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链接网址:www.nfra.gov.cn/branch/beijing/view/pages/common/ItemDetail.html?docId=1035469&itemId=1853
去年,中国银保监会就“代理退保”等乱象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当前,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名义招揽生意,声称可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修复征信”“解决债务”“全额免息”,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免息等事项。此类非法代理维权行为挤占正常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稳定。为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6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不法行为侵害,防范警惕以下风险。
一是虚假承诺、伪造证据等不法手段阻碍消费者正常维权。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取信任,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务、修复征信等事宜,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后,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诉,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不仅侵占消费者正当的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阻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有效沟通,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二是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暗藏集资诈骗风险。“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如鼓动保险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此外,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消费者一定要对此类不法行为提高警惕。
三是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不法代理维权组织取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后患无穷,可能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更要注意防范诈骗分子以“解决债务”“修复征信”等说辞骗取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进行盗刷或转账的风险。
不法“代理维权”“代理退保”风险高、危害大,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金融产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一是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防范非法代理维权侵害。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的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二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勿受“退旧保新”“高收益”等说辞诱导。消费者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内容,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合适的产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比如,购买保险产品要符合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贷款类产品应考虑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投资理财产品应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是防范非法代理维权给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消费者要注重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果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文章链接: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18397&itemId=4100
在一些网络场景中,时有“首月0元”“零首付”“免费保障”“抽奖获取”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广告页面出现,有的消费者在未清楚了解保险内容、保费缴纳等情况下,便被“免费”诱导而投保。这种营销引流模式存在诱导营销、信息披露不当等问题,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易引发消费纠纷或投诉。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5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
从保险产品本身看,一些“首月0元”“免费保障”等宣传未全面展示保费缴纳整体情况,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从监管要求看,保险险种的条款和费率,应当报监督管理机构备案或批准。“首月0元”类的销售宣传行为,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问题。从营销方式看,营销片面强调“首月0元”,却未对保费缴纳整体情况、保险责任等重要内容充分提示,易使消费者忽视产品重要信息。加之一些广告界面设置不规范,故意诱导消费者勾选“购买”“领取”“自动续费”等选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诱导销售等风险,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保险产品时注意以下事项,做到明明白白买保险,清清楚楚享保障。
一、因需购买保险产品,不被“免费”迷惑
在浏览保险营销宣传页面时,注意了解发布营销广告主体、保险产品承保机构,看清保险产品类型、保障内容和收费方式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消费能力选购,不被“免费”营销宣传诱导购买了本不需要的产品。如对宣传界面内容不了解,最好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或同意授权办理等操作,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二、知悉保险合同内容,了解条款信息再签约
消费者如确有投保需求,应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对于未能明确展示保险合同条款等重要内容的销售页面,不随意点击确认。着重了解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期间、保险金额、保费缴纳、风险提示、客户告知、投保须知、续保条件、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犹豫期和退保损失等影响投保决策的重要事项。不盲目跟风冲动消费,尤其是线上签约投保时千万不要图方便就“一勾到底”。
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消费者应客观如实地反馈有关信息,避免因未能如实告知而影响保险合同效力。消费者隐瞒真实状况投保,如发生保险事故,可能得不到保险赔偿,容易产生理赔纠纷。
总之,消费者购买保险应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消费能力,与保险公司订立相应保险合同。按照合同约定,投保人支付保费,保险公司在发生合同约定事故时承担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义务。不被“免费”诱导,以防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文章链接: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13793&itemId=4100&generaltype=0